万达广场余杭店的商场“调解驿站”
群众在仓前街道“平安综合体”窗口办理业务
(记者 潘文) 2025年一季度,余杭区实现GDP 991.47亿元,总量继续稳居全省第一;增速7.5%,全市第一,实现高基数上快增长。与此同时,在前不久召开的全省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浙江工作会议上,余杭捧回“二星平安金鼎”……两份厚重答卷,见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双向奔赴”。
平安是民之所盼,亦是发展之基。近年来,余杭区始终锚定“大平安”建设目标,持续织密全域平安防护网。今年,余杭创新构建“余安”共治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平安成为城市发展的最亮丽底色。
“一码”管到底
“以前在商场遇到消费纠纷,跑好几趟也不一定能解决好。现在扫个码,问题很快就能解决。”近日,王女士和孩子在商场用餐后出现腹泻,因为赔偿问题与商家争执不下。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扫描了商家张贴在桌面的“余安码”,反映情况。接到投诉后,区市场监管局立即前往现场核查,但未发现确凿证据。为妥善解决纠纷,区司法局及属地镇街调解组织随即介入开展调解工作。在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过去商场纠纷常因责任划分不清、处置效率低而升级,‘余安码’则通过明确各环节时限和主体责任,让矛盾化解跑出了‘加速度’。”“民呼我为·余安码”智治平台工作人员楼晗说,消费者只需扫码提交纠纷信息,即可进入分级处置流程。优先由“商家自调”;协商未果,商场总服务台5分钟响应;仍无法解决,引导至调解驿站;线上联动属地街道或相关职能部门;若消费者仍不满意,诉求将推送“余智护杭”二次反映实现闭环处置。
目前,“余安码”已实现“一码接诉求、一码全公开、一码管到底”的信访处置全闭环,区市场监管局、区文广旅体局、区商务局等职能部门均已被纳入“余安码”联动体系,系统还会梳理出高频投诉类型,提前预警。
“一站”解烦忧
2004年,原余杭区在乔司街道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社会治安综治中心;经过20年发展,余杭率先实践区—镇街—村(社)三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实现化烦解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接访窗口,王女士情绪激动,讲述了楼下餐饮店厨房设备扰民的问题,“你们听听,这噪音一整晚都不停,孩子做作业都得戴着降噪耳机。”接访后,综治中心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专业调解团队和法律咨询师第一时间赶到综治中心,同时向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发出“召集令”,联动参与调解。经过数小时沟通,纠纷迎刃而解。
这样的“一站式”服务,也在不断向镇街、村(社)延伸。今年,仓前街道率先建成余杭区首个“平安综合体”,分层设置综合受理、多元解纷、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指挥调度五大功能区,将矛盾纠纷调解、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功能集于一体,日均化解矛盾纠纷近40起。
平安与高效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智慧大脑”。通过“余智护杭”平台,基层网格员上报的各类问题排查清单一目了然,系统还能自动筛选矛盾纠纷类事项,为后续处置提供精准指引。
2024年,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共接待群众办事3万余次,受理纠纷案件数1.2万余件,成功调解6000余件。
“一体”促共治
前不久,闲林街道翡翠城小区物业服务中心接到居民反馈,家中物品被盗。随后,物业服务中心迅速联合义警队伍,第一时间联动派出所警力,各方紧密配合,通过夜间蹲守布控和白天门岗严查等,成功抓获再次潜入小区的嫌疑人。
今年,余杭区创新打造“余安”共治体系。“该体系聚焦各类复杂治理单元,强化各部门专业力量下沉,整合社会主体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激活基层信息收集‘前哨’、矛盾解纷‘首站’和应急联动‘第一道防线’作用,以‘最小单元’精细化治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全力推动平安余杭建设走深走实。”区委政法委平安建设督导科负责人张良杰说。
依托“余安”共治,闲林派出所民警联合社区开展战术技能演练及规范出警五要素等培训,提升小区安保力量的实战能力,完善社区共治体系工作流程,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水平。
截至目前,全区首批27个“余安”共治试点单元基本建成。除首批试点外,各镇街会同区级行业主管部门一体推进141个共治单元同步建设中,累计整合物业保安、企业管理人员、党员、志愿者等力量4974余人。
余杭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扎实推进‘余安’共治体系建设,突出实战实效,做实‘最小单元’精细化治理,坚持‘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积极拓宽多元纠纷化解渠道,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