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瑚滢 阮伟康 中泰微融媒体中心 纪丹燕) 春日的中泰街道枫岭村山间云雾缭绕,连片茶园如绿毯般铺展,茶农沈炳松挎着竹篓,手指翻飞间嫩芽轻落。“以前卖青叶得赶早占摊位,现在茶厂敞开收,价格还比市场高。”
茶厂内,一条智能化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鲜嫩的青叶经过摊青、杀青、回潮、辉锅等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包装精美、品质上乘的商品。茶厂负责人李琦细细跟记者算了一笔账:统一加工后,茶农从以售卖青叶为主,逐渐向售卖干茶转变,相较以往,茶叶均价提高30%左右。
这个茶厂正是中泰街道“未来茶乡”产业链党委牵头打造的共富工坊。曾以散卖为主的“绿叶子”,如今通过党组织引领下的片区化组团发展,蜕变成带动中泰街道南部八村共富的“金叶子”。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抱团才能把产业做大。”枫岭村党支部书记邵金卫指着茶山感慨道。前不久,以枫岭、双联、泰峰三村为核心,中泰街道成立“未来茶乡”产业链党委,下设3个茶产业党支部,联动重点茶企、合作社、茶农等N个主体,采取品牌宣传、栽培技术、加工标准、茶叶包装、茶文化标志标识、茶产业行业监管“六统一”。
如果说产业链党委是通过组织架构层面,将八村拧成一股绳,那么今年初,八村又往前一步,正式合股成立杭州余杭中泰云谷乡村有限公司,可谓神形兼备,真正坐到了一条板凳上想发展。
成立公司不难,关键谁来运营,怎么运营?枫岭村“乡村CEO”唐梅红受聘成为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以前,几个村子各干各的,现在资源、客源、人才共享,对于运营主体而言,地域大了,资源自然更丰富,可以围绕茶叶这一核心,有更多文章可做。”唐梅红摊出规划图,这头要改成茶舍,那边要用茶园观光小火车串联,再通过稻田艺术节、古法茶艺体验等农事节庆和活动,引得八个村的村书记个个兴致盎然。
产业链党委还不断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在枫岭村乌龟山,小朋友撸起袖子体验古法造纸;在双联村,游客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炒茶;在泰峰村,亲手采摘鲜嫩的茶芽,感受指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过去卖茶叶,现在卖风景,村集体经济大幅增长。”双联村党支部书记胡利祖眉开眼笑。
从“各扫门前雪”到“片区组团干”,中泰的实践正是余杭“共富新乡村”建设的缩影。今年以来,中泰街道八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1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