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濮玉慧 良渚遗址管理区微融媒体中心 摇慧敏) 4月23日至25日,杭州余杭良渚,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此举行。
与会嘉宾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开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对话,探寻博物馆事业的未来。
这场国际盛会的背后,良渚古城遗址及其衍生的文化生态,正以文明互鉴引领、数字技术赋能、民生共富实践,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当代生命力。
数字赋能的文明活化
实地参访环节,良渚博物院的AR眼镜成为焦点。
“能获得那些额外的解说真的非常棒,而且能如此近距离看到那只玉鸟,真的大开眼界。”澳大利亚动态影像中心观众与互动部门执行总监Britt Romstad对此赞不绝口,“我超喜欢这里,恨不得在这里待一整天,把所有展品都看一遍。”
这种“文物在手心复活”的体验,正是良渚“科技+文化”融合的缩影。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嘉宾们搭乘无人驾驶观光车,一路探访结合自动讲解探访遗址点。金沙萨美术学院院长Henri Kalama说:“在这里深刻感受到我们对中国文化怀有的敬意,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们就向着真正的人类文明迈进,而良渚古城遗址正展现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
数字技术不仅革新了展陈方式,更重构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逻辑。论坛上,思看科技董事长王江峰向全球同行展示了中国企业如何用毫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技术,为脆弱的历史遗存搭建数字“诺亚方舟”。
作为国内工业三维扫描领军企业,思看科技持续加码文物3D数字化赛道。该技术不光应用在对玉琮等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上,还适用于建筑。近年来,企业还参与了三星堆遗址文物3号神树修复工作、云冈石窟与飞来峰石窟数字化保护等项目中,为文物创建数字档案,助力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先生所赞:“良渚古城遗址以其非凡的‘普世价值’,用一种印象非常深刻的方式展示了遗产如何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阿塞拜疆国家艺术博物馆馆长Shirin Malikova表示,“所有这些创新对文化遗产保护都至关重要,博物馆需要抓住这些未来发展方向。”
文化高地的民生答卷
从故宫博物院到波黑国家博物馆,从巴塞罗那的移动集装箱展柜到国际刑警组织的文物数据库,嘉宾们的发言共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图景:博物馆已不再仅仅是历史的“保管员”,而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文化创新的实验室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在余杭,乡村博物馆群落则成为城乡共富的“毛细血管”。近年来,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的百丈镇不断探索乡村旅游新路径,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村博”品牌,引进了颇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及文化馆,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受文化赋能带动,去年来,百丈乡村文博场馆为当地提供了300多个专兼职就业岗位,有力带动了农产品销售。仅百丈瓜子一项,就带动农户销售超过200万元。
保护文物,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形式还有许多,比如良渚老集镇是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带培育工程项目的先行区块,这里建起了施昕更纪念馆,不久前还启动良渚老集镇改造项目交房工作。“以前这边房子比较老旧,住得心里不踏实。现在好了,房子翻新,环境变美,老店铺、老伙计都还在,老集镇的文化根脉都还在,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良渚老集镇居民施平安感慨道。
这种“保古城”与“建新城”的平衡,正是余杭创新“文物特区”模式的生动实践。
就像智利文化、艺术和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娜·佩雷兹·达塔利说的那样,博物馆就像是文化的桥梁,把原住民和地方的根连接起来。通过博物馆,人类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历史与未来使命。
文明对话的良渚坐标
在良渚博物院,炭化稻谷与现代稻米放在一起对比展示,吸引了许多与会嘉宾的注意。良渚古城内池中寺遗址发现的20万公斤炭化稻谷,是良渚发达稻作文明的佐证,也揭示了稻作文明对世界农业史的深远影响。
凯克萨基金会展览、藏品和数字内容部总监伊莎贝尔·萨尔加多表示,自己在良渚的参观非常鼓舞人心,并想要在今年夏天带着家人来良渚游玩。“良渚博物院能够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让历史在当今的生活中仍然栩栩如生,很值得我们学习。”
东西方文明在此共鸣——这场深度交流,不仅在博物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方面,促使各方进一步达成共识,也为引导全球各地博物馆的未来方向带来了启示。
正如埃内斯托·奥托内在开幕式上所言:“本次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我们共同重新构想面向未来的博物馆——一座博物馆,既能够守护历史根脉,又在当下积极地有作为,而且能够启迪更加光明、更加包容的未来。”
在这场跨越五千多年的对话中,良渚正以数字化为翼、以人文为核,让中华文明之美照亮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