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朱解语 金于城) 4月25日上午,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上,聚焦“当代博物馆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成功案例分享”这一主题,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机构代表等190余位嘉宾共同探寻全球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之路。

主题分享中,中国、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博物馆代表聚焦“紧急和危机状态下的博物馆”“博物馆的性别平等和包容”“场馆建设中的智慧赋能”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818年,2018年9月遭遇的一场火灾,让九成藏品恐遭焚毁。馆长亚历山德尔·凯尔纳说:“虽然当今有3D技术呈现展品,但对于一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如果没有真真切切的展品是无法存活下去的。”为此,他们付出了长期努力拯救上千件标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和私人收藏家的支持和帮助下,博物馆预计明年重新开放。“战乱、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挑战会让我们承担很多损失,但共同的努力能够越过难关、迎来成功。”

谈及气候变化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所长赫苏斯·马丁内兹·阿尔维祖表示,当地博物馆的历史建筑曾因飓风奥蒂斯而损坏,在政府的紧急救援和多方支持下,得以升级文物模型、更新照明系统,并扩展空间以举办临时展览。当前,博物馆不仅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挑战,更要积极适应和拥抱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数字化浪潮,完成全新的角色蜕变。

贝鲁特美国大学考古博物馆馆长纳丁·帕纳约特·哈鲁恩从性别平等角度展开分享。她介绍道,在黎巴嫩,将近89%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是女性,很多女性在重要岗位上担任领导职务。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工作坊等,努力为女性发展赋能。在此基础上,还引入了可触摸的导览和手语导览,面向难民社区和公立学校开放。哈鲁恩女士表示,“博物馆不再只是过去的守护者,还是推动公平、包容和可持续未来的催化剂。”

“对于博物馆,创新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最后,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分享智慧化赋能场馆建设的经验。他首先以“智慧上博3M体系”为例,介绍了藏品、场馆和观众体验的智慧化管理。此外,沉浸式数字展、AR+AI导航的推出,以及移动端一站式智慧文博新体验,不仅让文化遗产更加可及,也不断提升了观展的舒适感和安全性。

主题分享结束后,霍尼曼博物馆与花园展览内容总监Peronel Craddock告诉记者:“作为国际博物馆部门,我们面临着一些相同的挑战。很高兴听到各国讨论使用新技术,帮助博物馆在未来保持创新和不断转型,让它更受欢迎,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