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赣鹰 宋晗语) 近日,中国残联发布15个科技助残创新案例,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仿生手上榜。

不同于开颅植入芯片的侵入式方案,强脑科技的这款智能仿生手通过高精度传感器与算法,从皮肤表面采集微弱肌肉与神经信号,解码后驱动仿生设备。也就是说,佩戴者可以用意念操控仿生手,真正做到“大脑想做什么动作、仿生手就执行什么动作”。

“我们花了八年时间,做了一款给残疾人使用的智能仿生手,采用的技术不用开颅、风险更低。”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说,研发的每个阶段都有难题,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如何采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实现运动意图的识别,“我们的仿生手要不断突破传感器和算法能力的局限,在大脑外部捕捉信号更精准,听得懂人脑发出的‘意念’指令。”

脑电信号相当微弱,约等于一节5号电池电压的百万分之一,还要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克服噪音混叠等干扰。为了让脑电实验更准确,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在头上涂抹湿导电膏,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来回洗四次头发。

从概念产生至今,智能仿生手经历了五次大的整体迭代,无数次小的局部迭代。2020年,智能仿生手实现量产,这也是全球首款实现直觉神经控制的量产智能义肢。

目前,强脑科技布局智能假肢、智能康复、电子消费三大产品线,通过脑机接口产品创新辅助解决使用者在肢体残疾、失眠等方面的问题,是脑机接口领域最早实现商业化落地的企业之一。

“我们相信,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和下一代人机交互等方面蕴含着巨大潜力,我们也将致力于为脑疾病领域提供更多创新解决方案。”何熙昱锦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