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一清 黄乐豪) 文一西路上花团锦簇,高架路上的月季摇曳生姿……春风拂面,余杭的花儿开得正艳,年轻人走出家门拍花打卡,社交平台上满是“花样”余杭的动人场景。

与许多人印象中“水泥森林”城市不同,余杭用满城的花海和蓬勃的生命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宜居、创新、年轻的城市形象。

从满目绿意的宜居环境,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氛围,再到企业与人才竞相绽放的创新热土,余杭并非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一座“花开四季”的城市。


自然之花盎然盛开

四月的余杭,春意正浓。沿着文一西路漫步,道路两旁花卉品类丰富,杜鹃、月季、波斯菊、羽扇豆争奇斗艳,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拍照。“以前觉得城市就是高楼大厦,来了余杭才发现,原来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就像住在公园里。”在梦想小镇工作的陈丽华感叹道。

梦想小镇招商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一名创业者的话让她至今难忘,对方第一次来到梦想小镇就被窗外盛开的花卉和绿植深深吸引。他说,还有人为他们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的“码农”考虑工作环境,他感到很意外。

不仅仅是文一西路和梦想小镇,余杭的道路上、社区庭院里樱花、紫薇、玉兰竞相开放;高架桥边,月季花带绵延数公里……随处可见的鲜花彰显了这座城市的生活品质,而农村里的花儿则让人感受到余杭乡村独有的韵味。

走进径山镇前溪村,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周围,一列观光小火车正沿着轨道徐行,一旁还有不少游客正在打卡。走下小火车,游客就可以到生态农业示范园内采摘蓝莓、草莓,还可以到营地小坐,手捧一杯咖啡,望着油菜花田和远山,享受生活的慢时光。

近年来,余杭不断打造“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幸福半径”。2024年,余杭新增各类绿地面积合计约103万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新增约28万平方米,附属绿地面积新增约75万平方米,完成7个新(改)建城市公园。


文化之花铺就新中心底色

如果说绿植是余杭的“自然之花”,那么文化便是这座城市的“精神之花”。

近年来,余杭文化建设成果斐然,尤其是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让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余杭的文化名片,更吸引了全球目光。

旨在纪念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杭州良渚日”已成功举办5届,每年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公众教育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更侧重本土文化传承与公众教育。

另一个聚焦于国际文明对话的“良渚论坛”已成功举办2届,第二届论坛聚焦“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汇聚58国350余位嘉宾,推动“良渚国际考古中心”等1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落地,海内外传播量突破12亿人次。

数据显示,2024年我区新增2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6家城市书房、10家文化驿站、8家“余阅”公共阅读空间、8家杭州邻里阅读空间;新增省市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52处、嵌入式体育场地79片、3.84万平方米,新建“环浙步道”50公里,在浙江省率先形成区县内山地区域百公里大环线;新增体育场地面积49.02万平方米,增量全市第一。家住瓶窑的李浩说,“家门口”的文体活动很丰富,看演出、看展览、想运动健身都十分便利。

2022年底,余杭首次提出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次年2月,良渚文化大走廊被写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市级战略;2024年,良渚文化大走廊纳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战略层级实现三级跃升。根据规划,大走廊东起良渚、仁和,西至径山,以五千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将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文化明珠”串珠成链,融合两千多年运河文化、一千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苕溪文化以及现代数字文化等,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科技与文化在这里融合。

台湾青年余纪萱十分喜爱大径山文化,2019年来到余杭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她将径山茶文化和现代创意结合,参与策划的“陆羽与茶小僧”文旅IP入选2020年首批省级文旅IP。余纪萱说,她早已把余杭当作自己的家乡。

无论是满城的绿植还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归根结底都指向一个目标: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杭州西站启用以来,余杭可直达北京、上海、香港、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中轴线上布局了4线7站的联动轨道交通矩阵,城市交通更加畅达;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来到“家门口”,浙大一院良渚院区、浙大儿院余杭儿童诊疗中心启用,杭州第二中学、学军中学等名校合作体系持续深化……


创新活力之花竞相绽放

“你负责茁壮成长,我负责阳光雨露”——这句口号生动诠释了余杭对人才、企业的态度。余杭的经济韧性与发展得益于“枝繁叶茂”的创新企业,也得益于余杭对树苗的悉心浇灌。

走进杭州未来科技城,一座座现代化办公楼鳞次栉比,这里聚集了阿里巴巴、之江实验室等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截至2024年12月,余杭成为全市首个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家的区(县、市)‌。仅未来科技城注册企业数就超6万家,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还拥有国之重器杭州超重力场和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四大省实验室。

梦想小镇是未来科技城内一片灿烂的“企业花海”。自2015年启动以来,小镇已集聚超3600个创业项目、2.7万余名创业人才,其中274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160.02亿元。

“在余杭创业是一种享受,身边都是好伙伴、好榜样,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我们的邻居。”梦想小镇创业者Nikk分享道,“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组建了一支国际化团队,用VR技术讲述中国故事。全球首部3D 8K VR180大型新编京剧《穆桂英再挂帅》就在这里诞生。”

企业的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余杭出台了一系列引才育才政策。2024年,余杭更新人才新政“黄金20条”,除了为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子女教育等支持,还修订发布全新的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首次设立针对平台经济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类别,还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授权“紧缺急需人才”认定权限。如今,余杭人才总量突破46万。

美国东部时间2月27日,25岁的郑楠带着“微巴士”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成为亚洲最年轻的纳市公司“掌舵者”。回顾在余杭的创业历程,郑楠看中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创业生态。他说,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余杭区政府给予专业建议,让他们十分受用。

站在余杭街头,满眼春色,年轻人的笑脸与城市的脉动交织在一起。这座“花样”之城不仅有绿意盎然的“自然之花”,也有文化盛开的“精神之花”,更有企业与人才竞放的“创新之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