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杭州市余杭区救助管理站法定代表人陈平
住所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留泽街389号杭州市余杭区救助管理站
开办资金(万元)22.96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26.77期末数(万元)22.96
宗旨和业务范围负责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人员救助管理的具体工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110757230844D举办单位杭州市余杭区民政局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度我区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扎实推进救助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对各类困难人员,主动关爱,依法救助,共救助受助人员346人次,由工作人员护送返乡56人次。对全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临时性救助帮扶,充分发挥了“兜底线,救急难”的基本作用。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应救尽救不停歇1.流动救助全覆盖。区民政局于2016年联合公安、城管、卫健等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余民〔2016〕84号),要求各镇按照属性管理原则,认真做好街头流动救助工作,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人员对主要干道、车站、公园、桥洞等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巡查,特别是在严寒酷暑等恶劣天气,加大巡查救助力度,做到发现一例、救助一例。2.工作值守全天候。行政区划调整后,救助站编制严重缩减,通过局党委商定,及时招聘和划拨人员,确保救助站工作正常开展,站内值守24小时人员在岗,求助热线24小时开通,对求助电话详细记录、仔细甄别,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和劝导工作。3.物资储备全到位。救助站储备好棉被、棉衣、棉裤、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等基本生活物资,确保各种救助物资保障到位,加强食品卫生检查及卫生消毒工作,最大程度上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与生命安全。(二)主动摸排不放松1.专项行动不松懈。区救助管理站积极开展夏季“送清凉”和冬季“送温暖”专项行动。积极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进救助站避暑御寒,对劝说后仍不愿进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发放防暑降温用品和御寒物资。2.上下联动聚合力。在高温、极寒天气期间,充分发挥联动机制的作用,与各镇街密切协作,进行全天候、拉网式巡查,做到随时发现,随时救助。督促各镇街做好人员排查、信息核实等具体事宜,做到信息对接无障碍,救助“加速度”暖人心。3.应急处置保安全。对受助人员中突发疾病的人员,第一时间拨打120或联系定点医院,确保及时得到医疗救治;对受助人员在站内不遵纪守法,扰乱救助工作秩序的,工作人员及时制止并报请辖区派出所依法处置,确保站内安全有序。(三)精细服务暖人心1.暖心服务“不打烊”。站内设有男救助区、女救助区、活动室及就餐区,救助房间设有空调,24小时热水供应。为入站人员发放生活用品,换洗衣物。返乡时提供路粮,确保返乡途中有干粮吃有水喝。引进社会组织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疏导服务,提升其在适应社会过程中自主谋生的主动意识,让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2.助力寻亲多元化。广泛运用互联网平台,通过DNA采集、人脸识别等技术,与公安部门信息数据比对寻亲。2024年5月通过公安部门的刑侦技术寻亲成功1人。(四)倾情护送助返乡1.甄别工作常态化。与杭州市七院、余杭康逸医院合作,两家医院作为我区接收流浪乞讨人员中患有精神疾病的定点医院。救助站工作人员每周到医院详细询问情况,及时甄别身份,通过口音、肢体语言、关键地名等信息核实受助人身份信息,帮助其返乡。2.护送返乡人性化。对流浪乞讨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始终秉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待病情稳定后及时与家属沟通,如其家属由于生活困难和其它原因不来接回的,由工作人员护送返乡。今年8月,1700公里成功护送受助人员王某某返回故里。驱车历时20多个小时日夜兼程,于8月7日上午顺利交接给当地政府。充分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也彰显了政府部门的责任与担当。3.源头治理个性化。对反复流浪乞讨、不愿接受救助返乡的,及时反馈流出地政府,协调落实源头治理。对已救助返回的本区镇街户籍人员,加强关心关爱,为符合条件的落实帮扶政策,避免再次陷入困境,督促其近亲属或其他监护人履行扶养(抚养、赡养)义务,预防其再次外出流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医疗支撑能力不足,缺乏具备传染病诊断资质的专业医护团队。(二)特殊病症识别机制待完善,精神病患筛查存在技术短板。
四、下一步打算区救助站将紧紧围绕省市区重点任务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保障力度,用实际行动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让在余“流浪者”都能拥有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变更时间:2024年1月9日;变更内容:变更办公地址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