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杭州市余杭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法定代表人汤秋
住所  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500号6号楼6楼
开办资金(万元)5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5期末数(万元)5
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开展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相关指导工作;开展全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工作;开展全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的指导工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110MB1G86605D举办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余杭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深化城乡文明建设,打造文明实践特色阵地,培育志愿服务队伍,选树道德典型,推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夯实城乡文明建设工作基础。开展“三个一”文明城市建设提升行动,聚焦镇街管理短板,以点带面,组织专项整治实现短期换新貌,固化长效机制提升常态化治理,受省委省政府表彰,黄湖镇等9单位入选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加强“浙江有礼”文明宣传,统筹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看余杭APP开设“浙江有礼·文明圣地·梦想E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网络阵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累计编发宣传报道64篇,有力提升后亚运时代建设城市重要新中心社会宣传氛围,“幸福乡里共同体”案例入选《“浙江有礼”为民办实事案例》。(二)高质量打造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强化基础建设,搭建文明实践“大家园”。2024年4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结合大楼仓前街道文体中心、仓前街道图书馆、惠民健身房等空间资源,将仓兴街300号大楼打造成为集理论宣讲、文体活动、科普学习、艺术展览、志愿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明实践综合体。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在地(仓兴街)为核心,以沿线1个街道文明实践实践所、3个村社实践站为站点,整合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章太炎故居、“沈大姐爱心厨房”等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资源,打造“1+1+3+8”梦想小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并推动百丈、余杭、闲林、瓶窑等地积极打造镇街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强化建章立制,夯实文明实践“大保障”。举办“点亮文明之光”——余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培训,筛选并孵化培育优质志愿服务项目,在2024年杭州市文明实践项目大赛获1金1银1铜,“13520急救侠——阿里巴巴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首届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集聚起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文明实践项目。强化内涵提升,擦亮文明实践金名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组建各具特色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已经形成了一批以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庞汝勋爷爷”“爱心姐姐”“瓶窑奶奶”“五常洪嫂”等为代表的文明实践志愿组织品牌,在省市影响力逐年提升。(三)高标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作。做好推荐选树文章,让好人文化蔚然成风。充分发挥各单位行业属性与镇街属地特色,注重发现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部署中的先进典型,打造余杭好人辨识度。2024年累计选树“美丽余杭人”40人,评选2024年度“余杭区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系列先进典型100人(组),金旸入选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人,汤益鑫获评2024年一季度“浙江好人”,徐红梅、忻皓等5人获评2024年一二季度“杭州好人”。做好学习宣传文章,让好人事迹深入人心。依托“美丽浙江”“文明杭州”等省市区媒体,构建人物典型宣传矩阵,生动详实讲好各级好人先进事迹。2024年通过各级媒体累计报道余杭好人好事1000余篇,不断丰富余杭“好人群像”。坚持“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联合杭州滑稽艺术剧院打造原创情景短剧《爱在余杭》,在全国农村公益电影启动仪式上首演亮相。拓展未成年人活动阵地,优化社会文化育人环境。联动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关工委等部门,完成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评选,共评选出2024年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家,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16家,不断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文化育人环境,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的思想文化引领作用,有效助推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四)大力推进文化特派员工作。全面落地“跟着文化特派员‘看大系’”。联合浙江大学深入调研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要素在余杭的传承发展,谋划巡展、艺术课堂等活动,推动本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助力宋朝径山禅茶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发展,赋能中泰竹笛打造全国非遗。推动阿里公益赋能文化特派员。聚焦12个文化特派员项目,构建“12+N”工作格局,结合“人人3小时”公益品牌,精心设计服务项目,动员阿里各事业部门,以志愿服务形式精准赋能文化特派员项目工作落细落地,形成一批艺术高地、文旅圣地。推动人文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以“良渚论坛”为载体,强化与浙江书法院、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杭州师范大学等大校大院大所合作,持续深化文化管家第一助手机制。(五)提升文化阵地“建管用育”水平。以省委巡视问题整改为契机,在具体指导4个被查点位的提升整改的同时,通过建章立制、起草《余杭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推进全区文化礼堂迭代升级各类问题整改。定期开展文化管家“建管用育”业务培训,常态加强对文化礼堂业务指导。依托全区12个镇街56个村高质量推进浙江省“文化礼堂·老年学堂”工作,统筹全区280余名人老年教育师资力量,打造老年学习型社团134个,开展“文化礼堂·老年学堂”5300余场,累计培训活动人次达16万余人次,以此为特色创新品牌参加浙江省文化礼堂特色创新项目评审会路演展示,打响余杭区“文化礼堂·老年学堂”品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文化特派员项目保障政策缺乏指导。省市关于文化特派员资金管理政策文件未正式发布,限制了项目推进效率。(二)文明实践队伍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够。“人人三小时”文明实践队伍品牌知名度不高、“爱心厨房”文明实践基地的经验推广美誉度有待提升。
四、下一步打算(一)全面做好城乡文明建设。抓好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及浙江省、杭州市城市文明程度评估保障工作,以小区综合治理、公益广告治理等专项治理为抓手,持续深化创新智能监管、无感监管等常态化手段,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创建水平。(二)统筹推进基层文明文化特色阵地打造。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打造为主线,统筹各类文明单位、文化礼堂、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阵地资源打造覆盖全面的文明实践基地(点),联动文化管家、文艺文化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力量,丰富拓展文化礼堂“联盟走亲”机制,进一步擦亮余杭区文明实践街区品牌。(三)持续擦亮余杭“好人群像”辨识度。持续挖掘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重大部署中的先进典型,打造余杭好人辨识度。以出台《杭州市余杭区道德先进典型关爱礼遇实施办法(试行)》为契机,加大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礼遇关爱力度,完善激励“好人”机制,形成“好人有好报”的鲜明导向,充分发挥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崇德向善、德者有得、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打造好人培育、挖掘、选树、宣传、礼遇余杭模式。(四)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特派员工作机制,以“大系”资源、阿里公益、大校大院大所等三大赋能为支撑,借助文化管家第一助手机制,聚焦12个文化特派员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活动、精品阵地、精品节目和精品队伍,探索文化特派员“共富+”“创意+”路径,为全市文化特派员工作贡献余杭经验。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我单位今年以来登记事项未发生变化。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