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杰

良渚保安王仁兵深夜救人,余杭的凡人善举再次刷屏。

这样的暖心善举,在余杭早已不是个例。

屡次见义勇为被称为“急救侠”的蔡光轼、徒手砸破车窗救出被困母子的汤益鑫、不顾安危勇救溺水者的孙炳华、冒着浓烟扑灭电动自行车明火的王徜、在落水车辆中解救被困父子的朱新光……他们以平凡之躯行不凡之事,用微光点亮微光。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在余杭,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挺身而出的会是谁,但你知道一定会有这样的人。” 

每一次这样的“热搜”和“刷屏”时刻,都不只是流量的胜利,而且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精神显影。这一幕幕,被群众点赞,被媒体报道,被网络转载,更被余杭的文明长卷收藏。 

余杭不仅要让善行被看见,更要让善心被呵护,让每一次善举都被铭记,让每一份温暖都有回响。

不久前,余杭刚刚举行了“崇德向善 礼赞好人”道德模范礼遇活动,鲜花与掌声不仅是献给领奖者,更献给了整座城市的向善之心。 

从“和润”基金的文化保障卡到“礼遇道德模范12条”,从“余悦观影”的文艺关怀到职业发展的政策倾斜,从季度性的“美丽余杭人”评选、全媒体矩阵的模范故事展播到年度道德模范礼遇盛典……余杭持续打造“道德模范”“美丽余杭人”等品牌,努力让“好人有好报”从朴素愿望升华为制度承诺,通过“发现—表彰—传播”的闭环机制、精神褒奖与物质激励的双轨并行,让个体的闪光被放大为群体的光芒,崇尚英雄、礼遇典型、学习模范的氛围愈发浓厚。

当制度保障、文化浸润与城市温度交织成网,当每一份微小善意都有了生长的沃土,“人”便成了城市最美的风景。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2021年以来,余杭涌现市级及以上模范好人44人,其中“中国好人”3人、“浙江好人”14人,各项荣誉数量领跑全省。这是党委、政府将精神文明置于战略高度的决心,更是社会各界对“德者有得”的价值共鸣。

这里,高楼下有烟火,繁华中有温情。当“最美现象”从新闻标题渗入日常生活,当“举手之劳”成为街头常态,文明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为一次搀扶、一句问候、一份等待。 

以凡人微光绘就的文明底色,终将汇聚成星河,照亮每一寸追逐美好的征程。因为在这里,你我都相信—— 

凡人微光,城市长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