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统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2024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7.02亿元、增速4.4%;全区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843万元、增长11.36%,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下的相对薄弱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47元、同比增长6.2%、增速全市第一,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50:1,三农主要指标稳居全省前列。作为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区县,连续6年获评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优秀等次,连续2年夺得“神农鼎·铜鼎”。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聚焦高质高效,实现农业生产新跃升。一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围绕稳规模、促规范、提效益,推动全年生产稳中向优,全区粮食生产总面积达23.5万亩、总产量10.25万吨,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在全省杂交晚稻高产竞赛中蝉联第一。二是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大棚房整治和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回头看”,完成抛荒耕地整治,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完成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改7941亩、高标准农田新改建4939亩。三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大力推进稻鸭综合种养模式,完成43个综合种养基地建设、总规模达12837亩。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建设,5家单位入选省级低碳生态农场创建名单,入选全国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高效试点创建名单。
(二)聚焦集群成链,激活产业提质新动能。一是特色产业延链提质。推进建成瓶窑果蔬、仁和渔业、径山茶三条全产业链项目。截至目前,径山茶品牌价值达35.69亿元,径山茶全产业链产值超55亿元,被列入单条产值超10亿省级全产业链;径山茶、鸬鸟蜜梨、中泰竹笛名列省级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二是农业“双强”质效齐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2家、全程机械化农机服务中心1家、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家。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累计建成数字农场和未来农场19家。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获农业农村部吴宏耀副部长批示肯定。三是三产融合持续深化。大力培育农文旅产业新业态,实施民宿(农家乐)集聚村创建3个,认定精品亮点农家乐(民宿)12家、三星级农家乐(民宿)30家,休闲农业总收入超14亿元,休闲农业总游客数达1237万人。依托“网上农博”余杭馆等电商营销资源和平台,实现全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14亿元。
(三)聚焦强村富民,打造共建共富新样本。一是盘活驱动乡村潜能。扎实推进市级“共享村居”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工作,全年累计盘活215宗,面积20.17万平方米,带动村集体增收6122.82万元。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设项目、“村建民用”项目,实现村级资产保值增值,通过认定的10个项目带动村集体增收250余万元。二是建强提质强村公司。组建区级强村公司,形成区、镇、村三级强村公司联动发展体系;出台余杭区强村公司规范运行指导意见,开展“一企一策”规范提升,全区强村公司创造营收达2.3亿元,全年亏损率降至12.5%。三是拓宽走深共富路径。成立西部富美党建联建“共富帮帮团”,打造“禹上七彩虹”链式党建品牌,实施“共富工坊·好铺计划”,以协作共享机制带动组团式、片区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量增长11.36%、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200万元以下相对薄弱村。
(四)聚焦改革创新,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一是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修订完善宅基地管理政策,多措并举推进保护区内农户住房解困工作,完成保护区内住房解困86户;农民建房一件事联办系统受理建房申请1164个,完成审批739个。二是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校地合作”项目,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的新技术和新品种。依托省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力量,示范推广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等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成功入选“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4家。三是优化升级创业服务载体。搭建“禹上三农‘医’点通”农技服务供给平台,完善专家指导机制,加强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和服务。进一步打造创新型乡村人才队伍孵化平台,建成投产乡创空间4家,已招引实体入驻企业63家,全年营业收入7400万元,吸收周边就业人数310人。
(五)聚焦宜居宜业,挥毫“和美余乡”新图景。一是未来乡村提档升级。全力推动省市区未来乡村示范带和示范村三级联创,成功创建省级未来乡村6个;全面推进10条区级未来乡村示范带、苕溪乡村文化风情带和27个区级未来乡村示范村创建,有序推进100个组的和美乡村扩面提升项目,良渚街道新港村未来乡村工作被央视宣传报道。二是产业特色村百花齐放。出台《余杭区“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申报创建市级产业特色村8个、区级产业特色村15个,促进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三是清廉村居示范引领。全面提升全区清廉村居建设水平,认定区级清廉村居达标村150个。深入推进“三清一促”专项行动,持续运行“智慧印章”,实现全区224个村、社区全覆盖,累计用印10.2万余次。全省清廉村居建设暨“三清一促”现场推进会在余杭举办,余杭清廉村居建设取得成效获得副省长李岩益批示肯定。
(六)聚焦人才入乡,构建“乡土能人”新高地。一是筑好人才培育“塔基”。发布现代“新农人”服务套餐,每年投入1200万元“三农”人才引培资金,为乡村人才提供创业指导、从业津贴等精准支持。全区累计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7万余人、农业农村创业就业青年人才2600余人。二是育好未来农民“强雁”。持续深化万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开展村播培训、乡村工匠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等农创客综合素质能力提升重点培训班。获评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2个、省级五星级农民田间学校1个,全年完成农民培训总量5886人次、完成“十路人才”认定4406人,“三农”人才存量和增量位居省市前列。三是锻造乡村运营“头雁”。持续深化实施农村职业经理人改革,构建覆盖多村的“区级乡村CEO—镇街乡村造梦师—村级助理”梯次衔接运营网络。全区共有活跃在一线的农村职业经理人27名、乡村造梦师8人、乡村运营团队成员20余名,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亿元,青年入乡经验做法在全省农村改革座谈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农业农村局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有关部署,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牵引,加快推动城乡融合缩小“三大差距”,构建具有余杭辨识度的未来乡村、未来乡产、未来农民“三大未来”板块,实现“三农”共富先行示范。
(一)提升都市农业发展势能。一是巩固粮食安全。确保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2.8万亩、产量10万吨以上,全面开展粮油作物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争取打造4个余杭本地米品牌和优质稻米生产示范基地;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4000亩,扩建粮食功能储备区460亩,推动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二是推动种业发展。建立区级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持续开展资源入库保存、种质资源扩繁、鉴定和保存等工作。支持农业核心技术攻关和独立育种人发展,拓宽相应领域农业人才认定范围,推动种业研究成果的就地转化。三是发展智慧农业。积极开展“校地合作”项目,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作业管理精细化度和效率;以设施农业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老旧设施改造与现代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建设智能温室、植物工厂、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厂,开展垂直农业和屋顶农场示范,推广立体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层次、多维度发展。
(二)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产品、乡土资源、手工艺品及特色产业为代表,开展乡村特色产业村培育;依托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积极申报“仁和青鱼干”“大观山水蜜桃”等特色产品入围全省名优,扩大名优特产阵营。二是建设乡村产业集群。深化实施《余杭区全产业链打造乡村未来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围绕“永安稻米”“鸬鸟蜜梨”等传统产业农业产品保障功能,体现“中国竹笛之乡”农业生态涵养功能,拓展“新港乡村体育”“农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跨界休闲体验功能,深化打造乡村产业集聚区。三是打造“农业产业花园”。鼓励镇村打造重要产业平台的功能拓展区块,以承接外溢产业和衍生配套需求,推动二三产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导入一产,让广大农村地区成为产业发展“后花园”。
(三)多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是支持村级创新经营模式。大力推行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等创新经营模式,一体推进“共富帮帮团”、“禹上七彩虹”等农村新型帮共体、产销共同体建设;完善村集体“租赁保底+运营分红”的利益保障机制,实施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盘活利用闲置设施农用地打造“村建民用”项目,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提升强村公司“造血”能力。“一企一策”规范强村公司运行管理,加快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推动强村公司提质增效;发挥区级强村公司优势,鼓励地域相近、业态相似、产业相联的村社抱团发展,全面梳理摸排可供强村公司承接的各类公共资源,以镇域统筹积极拓宽强村公司增收路径。三是提升乡村经营水平。健全完善“村集体+公司+专业团队+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做好农村职业经理人和团队绩效考核管理,助推经营人才进一步发挥作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展农家乐(民宿)集聚区建设,深入推进“村播计划”,充分利用电商直播等新载体、新形式,延伸农特产品品牌增值链条。
(四)构建联农带农富农机制。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农业龙头企业支持政策,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依托各级强村公司、“共富工坊”等载体建设,有效吸纳农民转移就业;推进“共富好铺”建设,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土特产品进机关、进商超、进社区等,为各类经营主体、平台载体稳定增收、长期运行提供有力支持。二是深化技术转化。通过引培高素质农技干部、高水平农研人才和高素养农民队伍,突出联农带农效益在农业人才认定环节的作用,开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工作,加速农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完善帮扶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深化实施余杭区低收入农户综合保险,为低收入农户增加政策保障,全面落实“一户一策”帮扶制度,探索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新模式。
(五)加快推进“和美余乡”建设。一是深化未来乡村建设。积极申报创建第五批省市级未来乡村,加快推进区级未来乡村建设;实施100个组左右的和美乡村扩面提升项目,进一步扩面和美乡村覆盖面。二是挖掘乡村多重价值。依托“良渚论坛”等契机,发扬壮大余杭特色乡村文化、农耕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利用文化影响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持续发展乡村地瓜经济,输出永安、新港等“运营体系+数字化系统+共享资源”运营模式和人才,将乡村打造为新的就业市场和培训中心。三是畅通城乡融合通道。进一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产业、人文环境、综合治理及数智建设,完善联合抱团协作机制,优化产业平台与结对镇街、村社在人才、产业、空间等要素上的让利机制,打通“城—镇—村、产—村—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通道。
(六)领跑三农领域改革创新。一是引育“三农”人才入乡改革。持续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十百千万”行动,创新引才机制,开展与高职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数字电商深度合育等合作,打造一支整合乡村产业跨界、“引领一方、带动一片、影响一批”的领军型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领,产业共富”的培育人才平台,整合优化返乡就业支持政策,持续完善孵化平台创建,鼓励返乡创业,催生人才集聚效应。二是打造农业产业“标准地”。支持“村建民用”项目建设,有效盘活存量村级资产资源,完善“依标流地、按标做地、明标供地、对标管地”闭环管理机制,推进土地高效利用和产业提质增效,开展农业产业“标准地”试点。三是抓好农业项目招引落地。开发搭建余杭区农业招商引资平台,蓄积农业企业发展后劲,建设宏盛粮油年产120万吨绿色非转基因粮油智能制造生产与应急保供基地建设项目、宇航梦园碳中和蛋鸡产业园,继续招引对接现代农业项目落户余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