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任华 记者 杨阳 陈坚) 3月的第一个周末,在人工智能小镇会客厅,一场高端“论剑”拉开帷幕:来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低空经济四大领域的200余个项目参加2025年度第一批创新创业项目暨第一批成果转化项目评审。
一场地方性的项目评审,何以吸引来自全国各地200多个项目的创业者?因为余杭既有科技创新硬实力也有营商环境软实力。今年年初,杭州“六小龙”热度持续攀升,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民营企业家代表的精彩发言引发社会各界共鸣。余杭乘势而上,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和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精准对接项目资源。开年以来,区商务局秉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助企作风,已接待优质企业近百家。
进场答辩前,北京创业者褚晓莉提着包步履匆匆地来到签到处,她刚刚乘坐4个多小时的高铁到余杭,又马不停蹄地赶来评审活动现场。“余杭在生物医药领域、医疗高端装备已经形成产业集群,这对我们未来整合资源,包括产品上下链都有帮助。余杭对企业落地办事效率也是公开透明的,效率很高。”褚晓莉说。
“感谢政府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我们准备评审材料只用了两周时间,前期工作全部都在线上完成。”评审活动现场,完成答辩的“邦泰智能活性混氢增效系统”项目申请人钱慧不忘为余杭政府高效专业的助企服务点赞。
目前,该申报项目正面临人工智能、流体力学、氢能技术等多领域深度融合问题,钱慧希望过审后能尽快落地未来科技城,借助余杭集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队伍攻克难关。“如果评审顺利的话,我们的项目预计能帮助运输与机械装备应用的节油率提高到10%~30%,助力相关产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钱慧介绍说。据悉,所有过审的创新创业申报项目,在入驻余杭三年内可享受最高150万元工作场所租金补助、最高600万元研发补助和每年2万元的服务券补贴等政策扶持。
为保障评审公平、公开、公正、择优,每个申报项目都将面临3位对应产业领域专家、2位投资及财务专家的严格评审,专家评审小组会根据项目申请人及团队能力、技术水平、管理及资金状况、市场前景、项目可行性、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
“2023年以来,我们持续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创新项目提供坚实政策支撑,已成功开展创新创业评审项目活动4批次,累计过审项目286个。截至目前,已有123个项目签订任务书。”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余杭将持续面向全区招商干部、产业园区招商力量开展“开门红”政策学习、“黄金68条”产业政策培训,以更大力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筛选并招引一批高质量且符合余杭产业布局的创新创业项目,加快推动科创成果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努力让余杭大地诞生出更多科技“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