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杨阳 景宇) 昨天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在浙大一院,随着电极阵列成功植入耳蜗,65岁的饶先生成为浙江首位享受到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医用耗材集采政策(以下简称为“集采政策”)红利的听障患者。

饶先生因右耳胆脂瘤导致重度耳聋,左耳也达到中重度听力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程度。经过前期胆脂瘤切除术后,此次他选择在右耳植入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CS-20A植入体。

CS-20A植入体搭载汉语四声编码策略和24+2的通道数(即蜗内24个通道+蜗外2个通道),是当前全球通道数最多的人工耳蜗。这一设计使植入者能更精准地捕捉并细腻地处理声音,从而更好地聆听世界。

诺尔康首席技术官周道民博士介绍,CS-20A植入体的电极纤细、柔软且富有弹性,在手术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耳蜗精细结构,它的尖端仅0.3mm,有效减小植入时的阻力,使植入过程更顺畅。而特殊设计的支撑点则确保了电极阵列在植入瞬间能保持稳定,从而居于鼓阶的理想位置。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三至四天饶先生就能出院。约一个月后,人工耳蜗将进行开机,经过处理的声音与自然声不同,患者需要有2-3个月的适应期,逐步从‘听到声音’到‘听懂语言’。”浙大一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张志利介绍说,“一般6-12个月后,患者将恢复约70%的听力水平,具体的时长、水平与患者的失聪时间、文化层次等密切相关。”

“贵”是公众对人工耳蜗的普遍印象。当前市场上,人工耳蜗的价格区间从十几万元到二十几万元不等,高昂的价格让部分听障人士望而却步。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听力残疾人现有约2780万人,其中740万人适合植入人工耳蜗,但每年植入数量仅有约5万例。

去年12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通知,明确要求各地于2025年3月3日前后执行人工耳蜗集采结果。此次集采共有5家企业中选,包括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以及浙江诺尔康、上海力声特等内资企业。人工耳蜗类耗材单套(含植入体、言语处理器)价格从平均20余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最高降价幅度约八成。

“自集采政策发布以来,我院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咨询量明显提升,目前已有多名听障患者登记,排队等待3月做手术。”浙大一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周水洪表示,集采政策伴随着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将规范关键技术指标,促进行业整体技术升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