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 俞杰 任真 沈扬)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这个春天,余杭频频出圈:强脑科技等科技“小龙”吸引海内外关注;Rokid Glasses AR眼镜惊艳亮相的后续效应仍在发酵……一家家科创公司的崛起,一项项创新成果的落地,背后无一不是优秀的人才队伍在支撑。

余杭能从传统农业大区崛起成为“浙江经济第一区”,离不开创新人才引领。

从总量看,2024年,余杭人才总量突破45万,平均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是人才。

从增量看,余杭是近5年杭州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区,每年约有6万名青年人才来到余杭。

年轻人为何选择余杭?因为这里有引才的良方、育才的智慧、用才的胆识、留才的诚意,是人才“大有可为”的舞台。近年来,余杭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聚力打造聚才磁场、人才高地,持续做大创新人才蓄水池。

更精准的“阳光雨露”

“我们不需要政府宠企业,但我们需要政府懂企业。”杭州西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朋回想创业路感慨万千:“很认同这个说法。当时,我刚从西湖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出来,团队成员大都还是学生,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支持和政策吸引,我们几个人可能不会出来创业。”

刘朋等人的创业目标是“藻类制氢”产业化,提前考察了一圈后,发现余杭是最契合的。“这里的政策、营商环境都非常好,还有杭州西站,方便我们之后去其他城市对接业务。”刘朋说。

2022年4月,西月生物落户杭州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启“藻类制氢”产业化创新之路。很快,刘朋等人拿到了针对个人的人才、购房补贴,还有项目研发等补贴,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成为他们创业的保障资金。

前不久,西月生物拿到了“一种工业级养制一体化藻类制氢光生物反应器”国家专利,将助力“微藻制氢”“微藻替代蛋白”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城市成就人才,人才成就城市。在余杭这片创新沃土上,大大小小的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这一过程中,余杭不断升级人才发展体系,努力为人才供给更精准的“阳光雨露”:迭代人才政策“黄金20条”,出台人才薪酬补助、“海创未来”人才项目分级扶持、“青才来余”十条等政策,进一步延伸政策覆盖面;高规格举办“海创未来”国际人才月、全球人工智能大会等“一季度一品牌”活动……

今年余杭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余杭正式启动“青才引领”教科人一体贯通行动,围绕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青年人才创业陪跑体系,推广人才基金、补转投、普惠性股权激励等科创金融服务,让更多青年在“好阳光、真雨露”下长成参天大树。

更强劲的“聚才磁场”

引才热潮不断升温,什么样的“磁场”更能聚天下英才?

选岗位、刷脸、投简历……在杭州西站候车大厅,小陈通过“1号求职机”仅花15秒就完成了简历投递。此外,一码快速安检、一站集成服务、一礼乐享旅途等服务,让他直呼“太靠谱了”。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余杭持续提升人才服务质效,打造更强劲的“聚才磁场”。当人才初抵余杭,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便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创新“交通枢纽+人才流量”聚才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人才枢纽”;开辟全市首个外国人来华工作“一件事”专窗;持续推广“青荷驿站”,打造青年筑梦“第一站”;打造“荼锦公寓”等人才专项租赁房,为人才提供长期安居服务……爱才留才服务不断优化。

提升成果转化平台能级,高水平打造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推进产才融合平台建设,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和7家“陪跑空间”等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来余青年人才提供全链条的创业支持、全周期的人才服务、全方位的生活配套……聚才用才平台不断提能。

实施“创业科学家”“科学企业家”计划,探索打造“科学家+企业家”双向赋能的创新联合体;联合良渚实验室建设“双创博士学院”,整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省级实验室、龙头企业、产业基金资源,自主培育具有科学家素养、企业家精神的双创人才……教科人一体化不断提速。

更清晰的“新质未来”

科技创新闪耀世界舞台,更清晰的“新质未来”图景在余杭徐徐展开。

“‘杭州六小龙’出圈后,更多人才将目光投向杭州。”刘朋对此感受颇深,不久前,西月生物发布招聘信息,很快就收到了三四十份简历。

提到为何选择余杭时,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多次说起一个小故事:当脑机接口技术还不为人知时,余杭科技考察团已飞赴波士顿与他们畅谈科技未来,这坚定了强脑科技将总部迁至余杭的决心。

相信未来,选择未来。余杭提前谋划,“未来感”拉满,与万千人才共绘“新质未来”。

攀登未来高峰,余杭将在已布局谋划的赛道基础上,充分培育“1+3+X”未来产业体系,夯实人工智能基础底座,加快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三大前沿风口,以及X个前沿领域。

人才项目“来”即报。升级“海创未来”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以数智服务赋能人才项目发展;科学升级项目申报、政策兑现、金融支持等功能模块,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全天候”项目申报体验;建立人才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加速孵化高质量人才项目。

人才认定评价体系更完善。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等重点领域企业的授权力度,将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余杭特色人才纳入认定目录。

人才涌动,活力迸发。余杭将持续锚定人才这一“关键变量”,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点亮未来征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