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一清 陈书恒 马晗婷) 昨日一早,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前人声鼎沸。上万名跑者整装待发,迎接2025杭州梦想小镇半程马拉松(简称“梦马”)鸣枪开跑。

本次“梦马”线路独具匠心,将余杭区的科技创新、人文魅力与历史底蕴串联起来,勾勒出了一个正在蓬勃成长的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形象。

让我们跟随跑者的步伐,去探寻这片土地的新变化与深层内涵。


早晨8点,“梦马”的起跑枪声在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响起。10000名跑者沿着梦创路、良睦路、余杭塘路、文一西路,途经梦想小镇、EFC欧美金融城、阿里巴巴杭州全球总部、杭州师范大学等地。约21公里的跑程中,既有现代科技的锋芒,也有文化传承的温润,跑者的每一步仿佛都踏在创新余杭蓬勃发展的脉搏上。

今年“梦马”持续创新,在赛事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多项优化升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是迎来了特别的“空中护卫”——来自未来科技城的多家低空经济企业,共同通过无人机技术与AI算法构建了一套更加智能、高效的赛事保障体系。除了无人机应用,今年的“梦马”还首次引入了菜鸟智能无人车,负责赛道沿线补给物资的智能配送。这些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赛事的保障水平,也为参赛者和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赛事的起点设立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作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杭州未来科技城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创新高地。近年来,它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吸引了阿里巴巴、字节跳动、vivo等全球研发总部入驻。

如今,未来科技城注册企业数超过6万家,涵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拥有国之重器“杭州超重力场”和之江、良渚、湖畔、天目山4大省实验室。

跑者经过的第一站梦想小镇就建在未来科技城内,自2015年启动建设以来,梦想小镇以“互联网+”和“文化创意”为特色,迅速成长为年轻创业者的天堂。如今,小镇集聚了超3600个创业项目、2.7万余名创业人才,其中274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160.02亿元。跑者们奔跑至此,可以看到一栋栋充满设计感的建筑。这里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感,只有梦想萌芽的勃勃生机。

加拿大小伙Nikk在梦想小镇创业,不到一年时间就组建起了一支国际化团队,用VR技术讲述中国故事。全球首部3D 8K VR180大型新编京剧《穆桂英再挂帅》就在这里诞生。

沿着赛道前行,跑者经过“世界级城市中轴线”。2022年8月,余杭提出建立良渚文化大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和五千年发展轴,构成“两廊一轴”城市空间新格局。而这条中轴线就建立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和五千年发展轴交汇处形成的中央活力区的中心,向北可延伸至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重大建设工程不断提速,“黄金三角”(余杭国际体育中心、低碳国际社区、杭州未来国际演艺中心)初具雏形,预计2026年将迎来标志性成果集中亮相。其中,余杭国际体育中心包含6万座专业足球场、1.8万座综合体育馆及游泳馆。预计2027年整体投用,届时可承办国际赛事及大型演出,填补区域高标准体育设施空白。


如果说“梦马”赛道是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缩影,那么年轻人才则是推动这一成长的源头活水。

余杭区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吸引了大量青年才俊汇聚于此。他们用智慧点燃创新的火花,用活力书写余杭的未来。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余杭出台并不断更新一系列人才新政。2024年,余杭区更新了人才新政“黄金20条”,除了为年轻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支持,还修订发布了全新的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办法,首次设立针对平台经济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类别,还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授权“紧缺急需人才”认定权限。

2024年,余杭人才总量突破45万,平均每3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是人才。余杭区“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的营商环境实实在在给创业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全链条服务体系让企业家纷纷为余杭点赞。  

余杭把人才当作城市发展“合伙人”,用服务思维打造“软环境”,让人才和企业引得进,更留得下。近年来,余杭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城市文化能级不断跃升。去年11月25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在余杭正式开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是继杭州国家版本馆后,又一落户余杭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地标。

从良渚博物院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再到杭州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余杭已经构建起了一个涵盖历史、艺术、科技等多元领域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综合交通能级不断提升,杭州西站启用,直达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全国各大城市,城市交通也更加畅达;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来到家门口,浙大一院良渚院区、浙大儿院余杭儿童诊疗中心启用,杭州第二中学、学军中学等名校合作体系持续深化……这些都是吸引年轻人才的“软实力”。

正是“硬核”支持与“柔性”关怀并存,让余杭成为年轻人才的向往之地。年轻人才的到来,为余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他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领域频频发力,形成了“热带雨林”式的人才体系。

跑者在“梦马”赛道沿途可以看到,EFC欧美金融城的咖啡馆里,年轻人围坐讨论项目。杭州师范大学旁的绿道上,学生们在运动锻炼。这些场景无不透露出余杭的年轻气息。

年轻人才如同一阵清风,吹过余杭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在街头巷尾书写生活。他们不仅改变了余杭的面貌,也赋予了这片土地新的气质。


“梦马”的赛道还点缀着余杭丰富的人文景观。沿途设有多个文化打卡点,如互联网村门口的舞龙表演,东莲街路口的鳌鱼灯,宝龙广场的五谷龙展示,EFC欧美金融城的大陆花灯,以及腰鼓、竹马、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这些表演和展示是余杭深厚文化传统的缩影。截至2024年7月,余杭区共有各级各类非遗项目10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0位,全区共有33处各类传承基地,81所学校引进非遗课程。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奔跑在路上,跑者还能触摸到余杭深厚的历史底蕴——良渚文化。这片土地,既是创新的前沿,也是文明的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遗址中出土的玉琮、玉璧等文物,展现了先民的高超工艺和精神追求。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仍在持续,每一次发现都为余杭的历史增添新的注脚。

余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良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24年7月8日,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揭牌启用,为良渚潮湿环境土遗址保驾护航。

良渚博物院自2008年开放以来,已成为展示良渚文化的重要窗口。2020年,杭州确立每年的7月6日为“杭州良渚日”,通过举行主题展览、文艺表演等系列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此外,“良渚论坛”已成功举办两届,去年第二届“良渚论坛”吸引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嘉宾们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领域,开展了交流对话,达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良渚文化不仅是余杭的过去,更是现在的底色和未来的根基。它如同一座无声的丰碑,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提醒人们:无论科技如何日新月异,文化的根脉始终是滋养城市的精神源泉。

当跑者们冲过终点线,他们不仅完成了一场半程马拉松,更见证了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成长。从未来科技城的创新热土,到梦想小镇的年轻活力,再到良渚文化的深厚底蕴,余杭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跑向前。

以梦为马,奔向未来。“梦马”的赛道有终点,但余杭的梦想没有尽头。跑者们的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上,正如无数创新创业者的汗水浇灌出新中心的辉煌与繁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