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杰 宋晗语) 今天,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做事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清晨醒来的那一刻起,直到夜幕降临,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而未来,我们又将被它带往何方?
3月28日,梦想小镇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未来科学π开幕式举行。
会场之内,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文学创作者等多领域先锋,用多元视角的碰撞,展示了科技正在改变和即将改变你我生活的种种。
会场之外,戴上一副眼镜,相当于多了一双“AI眼睛”;手机点一点,外卖就“从天而降”;专用车辆“扫一趟”,地下几十米的状况一目了然……在余杭这片热土上,正描绘着充满科技感与烟火气的未来图景。
从实验室到市场
“从科学到产品,让创新触手可及”,围绕这一话题,杭州灵伴科技创始人祝铭明与中科创星合伙人袁博、梦想小镇湾西加速器创始人张洁展开了一场关于技术落地的深度探讨。
人才是创新的火种,而产品与市场的契合是点燃火种的风。祝铭明以十余年创业经历直言,“对创业公司来说,无论多好的想法、多好的产品,都必须找到一个和市场紧密联系的场景,这非常重要。”他所创立的灵伴科技正是在政府支持下,以良渚博物院为试点,找到了契合的场景,推出了AR眼镜博物馆导览服务,让科技进步赋能文化、文旅活动,不到一年时间就“扫遍全国博物馆”。
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袁博则站在“四链融合”视角,提出杭州、余杭应该继续发挥在创新与人才吸引上的优势,通过科技与产业结合解决发展痛点,形成可持续循环的创业生态。而张洁则以孵化者的敏锐指出,科学家创业尤其需要长期支持,用“孵化、助力、陪跑、教练式陪伴”服务,以实现技术到产品的鸿沟跨越。
其实,针对创新链条“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余杭已经开始尝试在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牵一根“线”,通过实施“创业科学家”“科学企业家”计划,探索打造“科学家+企业家”双向赋能的创新联合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样的不谋而合,在余杭还有很多——
当天大会上,发布了梦想小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项支持举措,举行新质生产力孵化器入驻仪式,启动2025天使梦想基金、余杭区AI生态基金等,将服务链条向产业化深水区延伸:从免费提供路演空间的“引流”策略,到打造全国性成果发布品牌的“转换”尝试,再到重点扶持产业链合作项目的“落地”保障,一套梯度培育体系加速成型。
更重要的是,余杭十分注重“打破空间”和“生态共享”,无论是“有核无边、辐射带动”的梦想小镇,还是率先实体化运行的科创社区,通过打通空间连通、配套共享、产业协作、政策互认、招商协同等方面的隔膜,构筑起“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三级接力体系。以梦想小镇西侧的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为例——园区企业同步享受着梦想小镇“零租金+云服务补贴”政策,还能通过梦想小镇的“金钥匙培育计划”精准对接资源。
让科技“破圈”流行
“让科学流行起来”主题Stage环节,以更轻盈的方式解构了科技的高冷形象。
“几年前我们发明了一种‘折纸人工肌肉’技术,技术原理很简单,就像你家冰箱里的真空密封袋,一抽气就瘪下去对吧?我们把这个原理玩出花了——给不同形状的折纸结构套上密封袋,抽真空时它就会按设计好的方式运动,最绝的是材料,两毛钱的塑料袋、旧衣服布料甚至酒店洗衣袋都能用,而且根据我们的实验,瞬间收缩的力道,比真肌肉还猛6-10倍,乒乓球大小的塑料肌肉能提起3公斤哑铃,100克的布爪子能抓12公斤重物,你在家也能DIY……”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李曙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众人分享了自己和同事近年来在“可重构、可变形机器人技术”领域的一些探索,不仅让大家对这种轻巧、柔软、可变形,且具备自适应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充满了期待,也打破了实验室科研的大众生活的界限。
随后的“科技点亮‘梦想’,未来无限可能”圆桌对话上,浙江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保丹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科研人员应该主动地承担科普的工作,让孩子、让非理工科背景的人都能了解你的研究和生活有什么相关性,这对争取对科研的支持、提升科学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这种将科学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的尝试,恰是科学传播的破壁之举。
同一时间,在梦想小镇金色长廊,一场名为“梦想小镇未来科学π”科学互动展正在举行,随处可见的标语“让科学流行起来”,也仿佛成为这场“科技盛会”最点睛一笔。来自全国60余家科技创新企业、数百件超酷黑科技产品在此一一展示,有能在时间维度上发生变化的4D打印产品,模仿单细胞生物运动形式的新型磁控智能材料与流变机器人技术,实际可应用于血管介入、柔性可穿戴等领域;有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亿亿倍、目前国际上相干操纵光子数目最多、量子计算优越性最强的九章三号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等,领域涵盖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命健康、芯片半导体等。
未来行业的颠覆,在这里仿佛已经看到了端倪。这场持续至3月30日的科学盛宴,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鲜活的体验。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宣告:科技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更是每个人能触摸、品尝、欢笑的未来。
正如“让科学流行起来”这个主题提醒的那样:科技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技术参数的跃升,而在于如何让实验室的星光照亮普通人的生活。
未来已来 未来无限
从3月28日至30日,科学无届嘉年华——未来科学π活动一共持续三天。除了开幕式,科学家分享会、科学图书分享会、科学脱口秀、露天科幻电影……从“科学到产品”的实践路径,到“让科学流行”的文化探索,再到“科技点亮梦想”的终极愿景,一点点勾勒出科技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图谱。
而在活动现场外广阔天地间:银龄培训现场里,科技志愿者们用独创的“三慢教学法”,将微信视频通话细化为“十二步操作指南”,老人们跟着分解动作,在笔记本上画出“云朵”代表微信图标、“电话筒”象征通话键,抽象的数字符号在巧思中化作生动的生活图景,让“老有所e”的美好愿景化作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与余杭区8所结对中小学共同参与发起的“星空计划”,围绕航空航天科普报告、科学课程构建、航模创新比赛、研学工程体验等系列活动展开,为更多中小学生搭建科技实践舞台……
这些看似碎片化的实践背后,是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科技必须经历“技术突破—场景重构—人文升华”的三重淬炼,才能完成从工具到文明的蜕变。
正如大会参会者的感慨:“未来已来,但它的模样取决于我们今日的选择。”在余杭区,前沿科技与人间烟火的交汇,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具象化——它们或许璀璨夺目,或许微小如萤火,却共同照亮了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