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杰)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历史文化名城动员部署会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发出了杭州的“文化四问”,即:“如何打造高能级的以‘文化+科技’为特色、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产业平台,交出‘一廊一带’高分答卷;如何孵化世界级一流文化企业,培养下一个文化产业巨擘;如何持续推出现象级文化精品力作;如何持续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爆款IP”。
面对“文化四问”,作为唯一区(县、市)代表进行交流时,余杭的回答坚定有力、思路清晰。
坚定有力,是因为有十足底气。
2024年,我区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6099.8亿元、增长9.7%,占全市比重56.3%;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1918.2亿元、增长9.5%,占全市比重55.6%,连续13年位居全市第一……可以说,余杭以一区之力贡献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
一直以来,余杭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始终坚持“文化+科技”,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改革,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重点行业。
专注计算机三维影像和数字动画内容的索以文化,以AI技术赋能生产力,在成本和技术端对动画制作行业生态链进行双重优化,促进行业变革;水母智能研发的AI漫画工具“触手AI”,将传统漫画创作的11个环节精简至5个核心流程,成本降低至37%,其出品的多部漫画及动漫短剧全网播放量突破12亿;专注于元宇宙技术的光线云公司,其自主研发的图形渲染技术通过高精度算法模拟真实世界,为电影、游戏和数字孪生等领域注入新活力……
在余杭,越来越多的“文化+科技”的双向赋能,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目前,全区共有规上文化企业203家,其中2家企业入选2024年浙江省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8家企业入选第三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梯度培育企业,12家企业被认定为2024年度杭州市总部企业。
思路清晰,是因为早有布局。
余杭对文化事业的重视早已有之。区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上,围绕打好文化保护传承整体仗,促进遗产保护经济发展共生共赢作出明确部署,提出要以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为牵引,打造文化走廊新形象、文化产业新高地、文化服务新格局和文明实践新阵地,推动文化和经济共同繁荣。
更早的区委十五届五次全会上,也提出要全力推进文化大兴盛行动,注重以文铸魂、以文兴业、以文旺城、以文化人,促进良渚、运河、径山等传统优秀文化与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彼此赋能,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擦亮文化金名片。
多年的定调、细化、推进、迭代,余杭一步步完成了从产业到格局、从顶端到微观的全面构建。这背后潜藏的是余杭以文惠民的初心、以文化人的恒心、以文兴业的决心。
新的一年,余杭将紧紧围绕省市“将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成为全省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将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成为展示杭州‘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地标”的定位要求,持续放大“良渚论坛”品牌效应,做好“文化+科技”文章,深化农文旅融合,加快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标志性成果,确保今年全区规上文化企业数量超230家、力争营收超6500亿元,真正把良渚文化大走廊打造成为文化之廊、产业之廊、共富之廊。
“浙江经济第一区”何以如此执着地发出文化最强音?因为这是对历史文脉的赓续和延伸,也是抢抓机遇,加快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顺势之为、应有之为。
回看当天会上的“文化四问”,与其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产业之问,其实更是在问,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个体如何自强不息、搏取梦想?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如何历久弥新、走向未来?众声喧哗的世界,文明的力量如何生根发芽、滋养人心?
这些命题,每个来者都有自己的思索和答案。而余杭的答案藏在AR眼镜跃动的良渚符号中,藏在“舞态+”文化遗址活化创新的沉浸式舞步里,藏在每一个用科技点亮传统的创新瞬间,也藏在良渚文化和科技创新两大“金名片”中……守住根脉,绽放新芽。五千年文明终将在科技创新的热土中,生长出属于这个世纪的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