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濮玉慧 通讯员 潘相如 许璐斌)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不久前,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加快建设一流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心”。

从良渚古城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到径山一脉茶香传千年;从余杭古城“摇摆”于南苕溪两岸的治水智慧,到如今余杭科技频频出圈,千百年来,“人文”与“经济”在余杭的发展中始终“共舞”。

一约既定,万山无阻。如何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通过高质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心建设,更好地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让文化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城市重要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余杭在解题。

擦亮文化标识

让良渚文化持续“焕新出圈”

如何赓续历史文脉,打造文化保护传承的标志成果?保护与传承要齐头并进。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良渚戴上“世界遗产”桂冠那一刻起,多年来,余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遗址保护传承利用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致力于践行《威尼斯宪章》精神、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承诺,持续探索南方潮湿环境下土遗址的保护路径,创新开发了“良渚遗址5000+”全生命周期数智平台,努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典范。

过去的2024年,国际古迹遗址日世界文化遗产主场活动、“良渚与世界”——中国西班牙文明对话活动、第二届“良渚论坛”相继举行;“何以文明”全球巡展也先后走进英国、俄罗斯、秘鲁等12个国家(地区)举行特展,在世界的目光一次又一次聚焦中,余杭坚持开放包容,并坚定承担起中外文化交流使命。

“我们期待通过对话打开‘认识之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通过对话架起‘友谊之桥’,以文化交流超越文化隔阂、促进民族理解,让友谊薪火相传、越来越醇厚;通过对话拓宽‘合作之路’,进一步拓展双方在商务、教育、科技、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透过每一次活动中余杭的交流和分享,可以深切感受到余杭打造文化交流传播的标志成果的坚定决心和扎实成效。

一直以来,余杭坚持开放包容理念,努力为文化保护传承持续注入“源头活水”。

譬如为了挖掘提炼良渚文化的美学价值和艺术内核,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早在2022年,良管委就启动并实施了“良渚MEI”生活美学工程,现已形成良渚色彩、良渚纹样、良渚气味等系列化创新应用成果,仅2024年,就推出了良渚文化相关文创产品100余款,参加长三角文博会等各类文创市集会展活动29场,为公众提供视觉之形、听觉之韵、触觉之感、嗅觉之绪、味觉之欲等五感体验式文化产品,探索出文化赋能产业新路径。

新的一年,围绕“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看什么、怎么看”,余杭将进一步统筹专业化和大众化两个维度,探索利用现代科技和数字化展示方式,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持续迭代升级“1+3”展览展示体系;聚力价值挖掘,集中资源力量打造了一批标志性“良渚文化+”产品,推动“文化+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深度融合。

深化文旅融合

以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供给

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持续的高质量文化供给是关键。

在良渚老街,今年正式开馆的施昕更纪念馆采用数字人技术“复活”了施昕更,这位“良渚文化发现者”的数字人形象投射在大屏之上,用普通话与良渚方言两个版本向前来观展的游客介绍良渚遗址的挖掘过程。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借助光影技术,游客可以观赏到宋代名画《溪山无尽图》里的鱼群“游动”于展厅……

千年文脉与现代科技交织,诠释着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犹如一颗颗“明珠”,让良渚文化大走廊这一条璀璨的文化“玉带”越发闪耀。

在这条“玉带”上,看点在“传承”,看头却在“创新”。

比如以文惠民。在提升生活品质方面,2024年以来,余杭新增2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19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将公共文化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群众“家门口”。

比如文体互动。在全省率先形成区县内山地区域百公里大环线,实现20余个景区景点的有机串联,有效激活了乡村旅游产业,催生了“跑山”“毅行”等新业态。在此基础上,努力变赛事“流量”为发展“增量”,2024年度,共举办7项区级以上赛事,共吸引140多支队伍3500多名省市区青少年运动员参加,“直播”“B站”“小红书”等平台浏览量超300万次,带动消费200余万元。仅亚洲7人制橄榄球系列赛杭州站,就吸引到了全球各地超6000人次观众到场观赛,全网直播曝光量超1260万。

比如文旅融合。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余杭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持续打造农文旅特色IP,一些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自然特征的新产品,获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例如径山“一叶生”到“百业兴”,径山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5亿元;百丈以竹带来“百丈百味”,同时推出挖笋、露营、品茶等体验活动,以创新形式促进文旅消费。

在余杭,随着国际体育中心、余杭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地标的快速生长,文化富矿正转化为可触、可及、可感的元素,进而拓展成为文化产业的新赛道、文化消费的新蓝海。

激发产业活力

在守正创新中繁荣人文经济

如何深化创新融合,打造人文经济繁荣的标志性成果?用好“文化+”的力量是关键。

“文化+科技”,是余杭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先发优势的解题思路。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改革,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数字内容、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重点行业,余杭致力于让人文经济成为余杭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专注计算机三维影像和数字动画内容的索以文化,以AI技术赋能生产力,在成本和技术端对动画制作行业生态链进行双重优化,促进行业变革;专注于元宇宙技术的光线云公司,其自主研发的图形渲染技术通过高精度算法模拟真实世界,为电影、游戏和数字孪生等领域注入新活力;心思域公司改变传统MCN品牌营销模式,整合上下游产业、供应链等资源,打造了一家AI-MCN机构“聚变魔方”……

目前,余杭共有规上文化企业203家,其中2家企业入选2024年浙江省民营经济总部领军企业,8家企业入选第三批浙江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梯度培育企业,12家企业被认定为2024年度杭州市总部企业。

科技创新赋能,余杭还在文化创作上实现了流量、口碑的双丰收。

一方面,出台2亿元微短剧发展基金,发布微短剧“黄金10条”扶持政策,抢抓微短剧产业风口。余杭已招引杭州华谊兄弟火剧文化、剧点短剧、酷漾文化等微短剧企业200余家,落地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创作运营中心、中广联短视频短片委员会精品短剧创作基地、浙江省网络微短剧余杭区审查分中心等重点平台,聚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微短剧产业新高地。

另一方面,用好2亿元区级文艺基金,促进文艺创作再攀高峰。今年以来,区委宣传部积极联动区文广旅体局、区文联、区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培育推荐优秀文艺作品。入选省文艺基金项目14个,包含《大径山》《良渚奇缘》等文艺精品,居全省第一;入选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11个,数量位列各区县(市)第一。

此外,余杭充分发挥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政策20条作用,开展“文化+”人才项目申报,激发产才融合动能。

春启新程,余杭将继续依托《良渚文化大走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全力招引国家和省、市层面的重大产业项目、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以及大型文化活动落户大走廊,推动良渚数字文化社区、良渚5000+艺创园等文创园区提能升级,加快在良渚大走廊形成文化产业集聚效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