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区审管办紧紧围绕上级决策部署,对标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和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以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为牵引,以党建联建联动攻坚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高质量落实落地。
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全区政务“一网通办”办件数533.39万件、“一网通办”率98.83%;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1159个,交易金额469亿;小额交易项目1688个,交易金额17.53亿元;帮办代办投资项目48个,项目总投资额超128亿元;收到办事群众和企业锦旗70面、表扬信、感谢信等126封;接待各地参观调研团队40余批次。
(一)构建多元融合政务体系,推动基础政务品质新提升
1.夯实高频事项“就近办”。依托“1+12+N”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利用综合自助机、浙里办APP、事权服务双下沉等途径,已下延高频服务事项508项,实现346个事项镇街全覆盖。聚焦“自助即办、简事快办、难事专办、增值特办”,重点推进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杭州)基地2个特色驿站建设,下延7个部门452项高频服务事项,指导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成功入选全省2024年第一批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专业化服务集成供给改革,以需求为导向,推动人社、公积金等4个部门5项高频民生事项下沉,实现全区282个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群众家门口办实事的“微阵地”。
2.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做好“两张清单”,承接2批次12个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其中水电气网联合报装改革成功创建省级试点,浙江政务服务网余杭站点累计承接省级一件事事项73个。积极推进二手房快办、渣土审批、民宿开办、港澳台侨服务、新居民(人才)落户等余杭特色“一件事”清单,全面推广“掌上快办”不动产智治应用场景,目前线上办占比达70.6%;创新推出全省首个“工程渣土审批一件事”专窗,将原先30余项表单精简至10项,审批时间最快压缩至半小时;全市首推港澳台侨服务专窗,共接待港澳台侨600余人次,受理咨询570余件。
3.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管理。一是推进项目审批代办。通过项目前期开展模拟审批,后期开展联合验收,切实提升项目审批时效、缩短项目建设周期。今年1-10月,项目审批协同中心办件2665件,模拟审批项目86个,帮办代办投资项目45个,项目总投资额超120亿元。举办全区投资项目代办业务培训,培育骨干代办员58人。二是推进涉审中介管理。对照市审管办公布的事项清单,梳理我区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建立联动管理工作机制,发布“网上中介优选系统”操作攻略,实现项目业主和中介机构网上双向选择。指导督促涉审中介机构对服务事项完成合同备案,落实涉审中介多维评价制度,目前已完成中介合同备案71件,多维评价101个,推广中介优选系统60件。
(二)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绘就助企惠才服务新图景
1.高质量推进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一是完善专区建设运行。充分发挥全市率先启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一中心一平台”的先发优势,优化完善“一类事”增值服务,探索形成对外文化贸易等新的“一类事”及服务包,涉企增值服务事项增至266项,并推动科创金融专区金融顾问轮驻。设立“兜底办”窗口,建立“办不成事(兜底办)”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二是构建全域服务矩阵。构建“一核多点无边”的企业服务矩阵,以企业(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通过43家增值服务驿站、282家党群服务中心、20个“灵活就业”服务驿站等,不断将服务触角延伸至镇街、社区、企业园区,并通过建立中心-驿站贯通管理机制,推动涉企服务事项全面下沉,目前全区增值服务驿站数已达345家,实现企业服务的全覆盖。三是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市—区—镇街—园区”四级助企服务模式,组建助企服务帮帮团,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多形式开展助企服务。组建首批由12名党内外、跨领域代表人士组成的助企监督员队伍,多维度对全区助企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建言。积极推进“行走的办事大厅”系列助企服务活动,联动市审管办及相关部门镇街,先后在仓前街道梦创社区、余杭经济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鸬鸟镇汇林园区等增值服务驿站举办系列活动,通过移动审批车、政策培训、政企恳谈会等形式,为企业、人才上门送服务、送政策、解难题。
2.高水平打造“余省心”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持续迭代“余省心”平台内容及功能,打造项目、政策、金融、人才、诉求等10大服务版块,目前已集成服务事项1165项,产业空间、活动资讯等服务资源1445项。一是提升数据匹配精度。加强涉企数据归集,“余省心”平台归集全区23.28万家6亿项数据,按行业、规模、科技创新等类别整合集成200余项标签,精准勾勒企业画像,通过模型算法自动为企业推送各类适配资源,真正实现了“政策找企”和“资源找企”。今年以来已推送适配政策资源及信息66.93万条。二是实现惠企政策一站式兑付。动态汇集各级政策,通过打通数据接口、压缩申报时间、减免申报材料,实现“即申即享”“免申即享”资金兑付模式,资金兑付时间平均缩短3个月以上。自平台运行以来,上线政策744条,兑付企业15.22万家次,兑付金额67.20亿元,其中“免申即享”政策429条,兑付资金42.20亿元。三是健全问题闭环处置。制定涉企问题全流程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建立分类分层分级处置模式,实现全流程线上可视化闭环处置。同步打造前端“企业诉求码”,推进线上线下诉求收集渠道整合。今年以来,受理企业及人才诉求4039件,平均办结时限3个工作日,办结满意度99.9%。其中,“余公科创贷”项目、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优化升级法治服务能力护航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3个案例成功入选全省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典型案例,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科研问诊”等3个案例成功入选杭州市“为企办实事”典型案例。
3.高品质打造企业服务品牌。组织召开“服务更用心、企业更省心”全区企业服务推进大会,并举办余杭区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及“余省心”政务服务品牌发布活动,发布“余省心”政务服务品牌,打造“省心”驿站、“省心”服务、“省心”活动等“省心”系列企业服务品牌,建立“省心”服务团,制定“省心”驿站建设标准,推进打造良渚数字文化社区企服中心、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梦创社区、南湖未来科学园等12个标杆“省心”驿站,以“为企办实事”项目为载体,推出“省心”服务十个“一”,举办“省心”活动月,持续组织开展各类企业服务活动,形成多元参与、赋能增值的良好局面,在政策直达、英才培育、市场拓展等十个关键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相关做法作为全国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效举措被<中组信息>76期经验类录用并发全国各地学习;知识产权领域增值化改革工作做法获副省长张雁云批示肯定、《余杭区全链条发力激活人才集聚动能》被省委办《浙江信息》录用;增值化改革相关工作做法分别获副市长方毅、宦金元、丁狄刚等市领导批示肯定;并多次在《余杭改革》《余杭信息》刊发,获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颖和区委副书记、区长王牮批示肯定;同时多次获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三)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推动招标投标市场新发展
1.全面加强交易平台建设管理。一是推进数字交易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电子标覆盖率,实现规资特色交易、国资采购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推进政府采购“云评审”评标现场环境部署,完成8个项目的远程异地多点评标和40个工程类项目的“评定分离”工作,全面实行光盘、硬盘双备份的电子化归档,提高项目归档效率和安全性。二是完善交易现场管理。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专家、代理、投标人、行政监督四类人员作业指引,规范交易现场行为。加强现场管理质效,制定管理计划、定岗定员,梳理四大类业务清单,实现全过程留痕管理,提高重点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到场监督率,加强暗标编码环节管理,形成项目专家违规情况发现、告知、记录、处理、曝光的管理闭环。三是加强招标代理管理。加强代理机构管理制度保障,提升代理机构业务水平,组织开展全区招标代理和工程造价业务专项培训,加强政策解读和案例剖析。强化代理机构信用管理,普及深化“天秤码”应用和信用评价结果运用,将诚信分作为发包人择优确定招标代理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推动招标代理机构互相监督、自我提升。
2.优化提升小额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余杭区限额以下小额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和《余杭区限额以下小额公共资源交易目录(2024)》等文件,规范交易主体机构设置,明确交易主体职责,分项分类规范小额项目交易活动,实现最小颗粒化管理。二是规范平台建设。统一全区小额交易中心开评标现场、人员进出管理等10项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开评标区物理隔离、专家评标区保密性升级、开评标区域音视频全覆盖,指导实现全区22个小额交易中心从硬件到软件、从制度到业务的全方位管理。三是加强诚信管理。建立小额交易诚信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项目成交的关键参数,月均对5000余家施工企业、600余家监理企业、300余家代理企业进行信用动态评价,且参评企业数量逐月增加,推动市场主体从“一次性”中标向“可持续”中标转变。
3.深入实施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与提升行动。一是构建全覆盖社会监督矩阵。创新推出“项目电子身份证”,组建成立“招投标社会监督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已收到社会监督意见25条、监督团意见建议17条,均已处置反馈。二是建强全联动专业督查队伍。建立项目联合督查小组,不定期组织开展联合督查,通过查阅过程资料、现场施工检查的“双联动”形式,全面摸排问题,上半年共开展联合督查12次,查出问题项目41个,问题数量78个。三是建立全闭环线索处置机制。创新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打击的最小作战单元模式,联动行业监管部门和执纪执法部门,建立固定人员一对一信息和线索传递模式,第一时间联合“捕捉”问题,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已完成11条线索的传递,其中有效线索9条,完成线索处置8条。
(四)强化组织建设牵引作用,激发审管干部队伍新活力
1.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聚焦素质提升。构建“1+N”干部培训年度计划,紧扣重点工作按需施训,举办“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审管干部综合素养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新质生产力、增值化改革、党纪条例等主题授课和交流研讨,覆盖各类受众干部700余人。推进政务服务办事员队伍培训,认证高级、中级、初级办事员共328名。二是聚焦攻坚破难。针对岗位职能和工作重难点,组织实施年轻干部主题调研和“青创破难”系列活动,通过导师帮带、实地考察、走访座谈、案例剖析、“小切口”破难等方式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并开展汇报沙龙等交流活动,有效提升年轻干部履职能力。三是聚焦队伍协同。加强“区—镇街—村社”审管干部三级联动,以“暖心为民办实事,担当作为践初心”为主题,组织开展全区审管系统青年干部理论宣讲活动,通过初赛选拔、内部培训、决赛展示、跟进宣传、人物专访等一系列“组合拳”,充分挖掘展示各级在政务服务改革中的好举措、好经验,提升队伍协同服务水平。
2.强化党建联建联动攻坚。以党建为引领,围绕重点中心工作,与市审管办成功签约6个市区两级联动攻坚项目,其中人才、数字企业2个项目为省市区三级联动,通过上下联动、横向协同方式,细化责任举措,深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梳理提炼工作成效及经验做法,并加以深化,切实发挥党建引领、党员助力中心工作的作用。制定“争先争优争效·创新实干”机关党建年度活动清单,明确6大类16项任务,全力推进党组织书记领办党建项目“机关党建赋能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一村社一机关”结对村社办实事“社区政务服务‘直通车’项目”,擦亮“强审管党建推‘省心’服务”党建品牌。
3.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聚焦党纪学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一把手”上专题纪律党课、警示教育等,深化对《条例》的理解、运用和掌握,确保学习教育任务具体化、精准化、全覆盖。聚焦勤廉审管建设,充分发挥多部门多窗口集聚特点,发布“奋斗有我、清廉共建”廉洁场景,积极打造“勤廉明净的政务服务场景”“亲清共建的企业服务场景”“权清责明的招投标交易场景”三大廉洁场景,组织开展“以纪为尺,青春倡廉”90后年轻党员“清风护苗”纪律研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廉洁自律承诺书签订,全面压实党风廉政责任。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聚焦高效协同,撬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1.持续推进高频事项全量下延。动态调整优化线下窗口设置,进一步下延全流程网办事项,并降低必须线下窗口办理事项比例。以五常、仁和为试点,实现508个高频事项全数下放至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进一步夯实下延事项承接办理,强化业务培训支撑,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进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指导更多镇街建设成为省级示范便民服务中心。继续深化青橙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和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杭州)企业“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统筹政务资源,将政策、科创、人才等企业高频需求服务“送”进园区,探索构建产业园区、众创空间便民助企就近办可复制的新模式。
2.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配合省市做好国务院统筹“一件事”推进的基础上,立足群众和企业实际办事需求,深化推进已有“一件事”落地见效,探索谋划推出更多余杭特色一件事。比如“二手房快办一件事”推广掌上快办,实现线上办占比90%以上,“渣土处置一件事”持续优化流程,“民宿经营一件事”加快设立民宿开办综合专窗,制定办事指南,实现一表申请、一次办结;“港澳台侨服务一件事”进一步强化服务宣传,完善专窗功能。同时,梳理谋划“占道挖掘一件事”“广告类审批一件事”“电商一件事”等更多余杭特色的高频“一件事”。
3.持续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根据涉企服务“一类事”省级指导目录,结合余杭实际,围绕开工和竣工两个关键环节持续梳理项目服务领域“一类事”及增值服务事项,推动事项全面进驻项目审批协同中心,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代办员队伍建设,持续优化服务。加强投资项目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动态调整事项清单,推动中介服务事项全量入驻“网上中介超市”并推广应用,强化日常督查,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涉审中介的指导和监督,形成问题线索的闭环管理。
(二)聚焦提速增效,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
1.坚持系统集成,迭代升级“余省心”平台。聚焦企业实际需求,持续丰富完善金融、开放、科创、法律等版块功能,增强平台功能及实用性;推进全区各部门、镇街(平台)、行业协会等的涉企活动、政策通知等在“余省心”平台实现全量归集和统一管理;升级“产业空间发布”功能,推进更多优质园区存量用房等信息在“余省心”平台发布,促进资源对接。进一步完善驾驶舱功能,推进智能感知应用完善,实现主动发现企业外迁、裁员、失信、营税收骤降等异动信号,以及企业上规、提级、融资发展等成长信号,特别是加强重点企业问题提前感知,为全区各平台、镇街、部门精准服务企业做好数据支撑。链接市审管办“审点芯”数治政务员,为企业提供全天候AI智能应答及数字人直播服务。让平台服务真正从有迭代到优,从而打造一个让企业感觉真正好用、管用、爱用的数字化平台。
2.坚持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线下企业服务。进一步推进区级企服中心涉企基本政务服务与增值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深度融合,加快增值服务板块跨领域复合型服务人员培养。推进“省心”驿站品牌打造,全面开展增值服务驿站标准化建设,加强驿站服务人员业务能力培养,组建专业讲师团队,通过线下授课及线上“云课堂”的方式,开展服务事项培训、政策讲解、产业链对接、企业人才沙龙等活动,为企业及人才搭建交流分享平台,充分发挥好余杭企业及人才数量多、质量高,各类资源丰富,活动精准、粘性强等先发优势,持续做好服务。
3.坚持全量归集,健全完善诉求解决机制。进一步健全余杭区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完善“余省心”平台前端企业诉求收集界面及收集字段,对照省标签体系S0完善涉企问题标签体系,调整分层分级协调流程、问题处置时限等。加大“余省心”平台及“诉求码”宣传力度,加强全区企业诉求渠道整合,实现企业诉求“余省心”平台一个口子进出,并推进市区两级“企呼我应”服务场景贯通,进一步提高企业知晓度、使用率和便捷度。在驾驶舱端建立企业诉求“问题库”,加强诉求处理情况总结和数据分析,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不断提升助企服务质效。
(三)聚焦公平公正,营造规范有序市场环境
1.加强区级交易平台管理质效。完善代理机构管理,制定《余杭区招标代理机构管理考核办法》,推进“天秤码”多元场景应用,深化招标代理“一码”闭环管理。完善交易平台建设,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不断优化评标方法和评标机制,健全交易竞争择优机制;升级改造评标区远程异地评审点位,常态化开展工程、采购项目远程异地评审;开放政府采购专家“随机评审点位”,为专家就近评审提供便利;探索联合采购模式,召集采购联席会议,梳理联合采购清单,提高采购质效。
2.完善小额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推进全区小额交易中心规范化建设,制定量化的建设验收标准,对各镇街、平台、国企的小额交易中心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联合区住建局、农业农村局,会商我区小额工匠相关政策,进一步创新小额工匠工作,防范廉政风险,筑牢村社区资金使用安全防线。推进信用评价在小额项目的深度应用,优化小额工程参与主体诚信评价机制,以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优劣作为履约评价重点,加强施工单位履约监管,引导交易市场主体合法交易、诚信履约。
3.抓实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加强招投标活动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贯通标前、标中、标后的全链条监管机制,切实构建形成多维监管体系。持续强化项目联合督查,以政府投资、小额工程建设项目为主要对象,以重点工程项目全过程实施、前期问题工程项目整改落实情况等为靶点,实施精准督查,并将联合督查与线索处理机制深度融合,在督查中紧盯关键人和重点环节,对发现的重点问题通过联络员机制及时传递,推进协同治理,形成问题线索的闭环管理。同时,持续加强社会监督,组织开展公共资源交易社会监督团系列活动,对全区重点项目的招标环节进行公开监督,提升招投标活动的公开透明度。
(四)聚焦“三支队伍”,打造高素质审管干部队伍
1.坚持党建引领“筑基”。持续巩固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学习成果,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探索创新主题党日、支部品牌建设等有效形式,积极整合支部优势资源,实现业务资源向党建资源汇集,业务动态向党建动态聚焦,潜移默化推动党建与业务从形式上向内容上融合的转变。同时,注重典型引领示范创建,加大典型党员培育,开展为企为民服务微改革实例选树的主题活动,传播审管党员正能量,切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
2.聚焦年轻干部“提能”。进一步深化“审思笃行•青创未来”年轻干部一线培优专项行动,鼓励年轻干部持续从‘小切口’审题、破题、解题,多形式提升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和攻坚破难能力。建立健全年轻干部精准画像库,对干部特长优势、短板不足、专业技能、适合岗位、评价口碑等进行全面客观评估,梳理形成个性标签,予以综合分析研判。加强结果运用,通过中层竞岗、双向交流、轮岗锻炼等,加强干部梯队建设,推动形成“知事识人、以事择人、依事选人”的良好生态。
3.加强勤廉并重“修身”。强化三大廉洁场景建设,以行政办事员等级培训考试认定工作为抓手,督促窗口工作人员严格落实服务管理制度,严守作风效能底线,夯实“勤廉明净的政务服务场景”;厘清政企交往底线,强化政企交流互动,持续提升企业需求与政策供给匹配度,做优“亲清共建的企业服务场景”;严格落实招投标领域“七个不准”,持续做好“以案四促”后半篇文章,加强交易主体、交易流程全覆盖监督管理,打造“权清责明的招投标交易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