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媛媛 陈玮铭 实习生 洪凯奕) 当人工智能遇上基础教育,会擦出怎样的火花?26日,由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与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探索创新中心正式启动。
“AI不会代替老师,但善用AI的老师会赢得未来。”启动仪式上,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中学部校长龚姚东说。
为什么会与浙大携手成立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探索创新中心?龚姚东认为,现如今,探索中小学应当如何积极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学科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建设大中小学AI教育领域的协同机制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学生和人工智能三元关系的建立,以及人工智能教育,应该从‘选修’走向‘必修’。”
创新中心如何与学生、教师深度结合?龚姚东解释道,在学生层面,将在初三年级进行试点,把AI通识课植入到必修课当中,保持一周一次或隔周一次的频率,在语文、数学、外语、科学,甚至艺术等不同学科,提升学生应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来辅助他们学科学习与进步。而教师层面,将引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研发的教师培训课程,让老师们进行人工智能支持学科教学的多种尝试,在教师培训方面先发力,逐步实现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元并存的学习方式。
“创新的源头在于探索,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增强探索能力,站在时代巨人的肩膀上培养兴趣。”浙大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说。
接下来,专家团队将针对不同主题,定期给学生们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本学期,专家团队还将在初三年级的两个班级开展必修课程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