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伟康
日前,余杭与阿里巴巴钉钉携手打造“AI余杭”,并孵化出首个“AI公务员”。用户只需导入一份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总结报告,30秒后即可提炼出大纲脑图,在上百款模板中选择合适的模板,一键生成后,1分钟左右就能做好一份精美的“AI PPT”。
更有意思的是,全国各地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拥抱新技术、新手段。据报道,一些政务系统密集宣布接入DeepSeek,江苏苏州、河南郑州、陕西延安等地先后组织领导干部学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为办事群众提供方便。
显而易见,未来已来。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快速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过去我们常说,“‘三观’决定前途命运。”如今,有人说,“AI观”已经成为“三观”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第四观”。那么,我们应该在技术浪潮中树立怎样的“AI观”?
是“工具革命”,更是“思维革命”。今天,以DeepSeek、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正在掀起新一轮生产力革命,重塑脑力劳动的边界。在各个领域,AI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例如,在城市治理中,AI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精准预测交通拥堵,提前规划疏导方案;在司法审判中,AI可以智能识别提取犯罪事实和量刑情节,自动依据历史量刑数据推荐量刑,辅助法官作出精准高效的判决,大大减少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可以说,AI提供的是“最强大脑”的智慧助力,是生产力的跃升。与此同时,面对技术的“洗礼”,我们万不能产生抗拒心理,也不必陷入“本领恐慌”,而应该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好使用AI的主动权。要深刻认识到,AI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软任务,而是硬杠杠。谁先用好AI这把干事创业的“新锄头”,谁就能在数字时代抢得先机、赢得未来。
能解“千头万绪”,不能“包治百病”。目前来看,AI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往往承担着重复性的工作,如批量处理文档、写作周报日报等,这对于化解基层“填表的烦恼”“写材料的苦楚”,实实在在为基层减负,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若是过度使用AI,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模板套用泛化、基层数据穿靴戴帽等问题,智能化转型有可能陷入“效率陷阱”,甚至导致现代人陷入“惰性温床”。这无疑提醒我们,如果忽视自身的学习提高和实践总结,再强大的AI也难以发挥出应有作用。与此同时,还要警惕“AI泛化”的风险。比如,基层工作本来就要面对“千条线”,如果再要求基层工作人员善做“一根针”,精通新的技术领域,恐怕也不现实。毕竟,AI再强大,对于非技术人员来说,充其量就是干工作的工具、助手,有意识知道哪儿用得到、会用、善用即可。
锻造驾驭能力,激发破题本领。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AI虽然为我们递来了一支“智能杠杆”,但能够觅得一个支点,真正赋予杠杆以“撬动”力量的,始终是人类自身。比如,在信访工作中,AI当然可以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乃至提出对策,但只有信访工作人员方能在站稳人民立场中读懂“民呼”背后的故事,提出不失温情的解决路径。再如,在企业发展中,通过一定的数据可以大致判断企业发展的方向、前景,但针对企业用地、融资等诉求,唯有通过上门走访送上“好阳光、真雨露”,方能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又如,机器可以生成精准的方案,却未必懂得人文底蕴和历史风骨,还要依靠人的指导才能设计出匹配城市性格的规划方案。总之,我们不能忽略了自身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优势,而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分析力和洞察力,构建“人主机辅”的新型协作范式,借助AI实现更高效、更科学的循证决策,方能不断激发自身创新破题能力,使技术进步切实为己所用,为更多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