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徐赣鹰) 聚焦塔尖重器、聚焦产创融合、聚焦生态建设……自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启动以来,余杭准确识变、主动求变,推动科研重器集群优势向新质生产力发展胜势攀升。
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是杭州首批规划建设的四个环大学大科创平台生态圈之一,也是余杭区创新生态圈建设的“首圈”。其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挖掘—项目孵化—产业壮大”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设,仅用203天即建成具备支撑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能力的浙江新型算力中心,成功点亮算力中心首期千卡集群、基础万卡集群,实现高性能、高能效、高密度、高效能目标。
作为“圈”内核心,之江实验室一年之内4次将太空计算系统的关键软硬件技术“送上天”,星载智能计算机、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统等成果搭载卫星在轨运行良好。GeoGPT地学模型、AstroOne天文大语言模型相继发布,彰显计算推动科研范式变革的活力。
紧盯国家战略需求发展方向形成引领效应,接下来,之江实验室将协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良渚星座”,首发星座一箭“12+1”颗卫星预计于今年一季度发射入轨。未来,“良渚星座”将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环境保护、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的创新驱动力快速夯实。杭州超重力场项目初步建成,届时将成为全球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超重力多学科开放共享实验平台;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序推进;浙大量子研究院、北航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签约落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杭州分中心正式揭牌;天目山实验室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长航程多旋翼无人机“天目山一号”成功首飞;中电海康陈宗年智能物联创新团队荣获浙江科技大奖,全省唯一……
数字时代,算力、模型、数据意味着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2025年,余杭将以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建设为抓手,推进“创新平台+孵化器+特色小镇+产业集群”布局,支撑杭州打造“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地、数据共享地”,强化科创平台政务服务保障机制,做大协同创新“朋友圈”。特别是基于各高能级创新平台特色优势,探索“二级生态区”建设,形成包含“内圈策源、中圈转化、外圈应用”的圈层式空间布局,为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成果转化首选地寻求更多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