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 宋晗语 杨阳 潘文)昨日,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如约启幕。这座蝉联“浙江经济第一区”的活力之城,以“未来攀峰”、“青才引领”教科人一体贯通、“余商出海”三大行动为支点,再次宣告其攀登经济高峰、锻造创新引擎、拥抱全球浪潮的决心。
未来攀峰:拿什么剑指全球产业竞争最前沿?
大会上,余杭区启动“未来攀峰”行动。行动指出,余杭要在已经布局谋划的赛道基础上,充分培育“1+3+X”未来产业体系,夯实人工智能基础底座,加快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等三大前沿风口,以及X个前沿领域。
这个“X”,代表的是无限可能。
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直言,企业能有今天的发展,要特别感谢余杭的前瞻性眼光。“2018年,当脑机接口技术还不为人知时,余杭区领导就来到波士顿考察我们的办公室,这次考察让我深切感受到余杭对高科技产业的重视,坚定了我们将总部迁至余杭的决心,致力于将脑机接口产业化。”
对于当年的余杭,脑机接口或许就是那个“X”,而今天,这项技术已经让未来场景走向现实,而这样的“现实”,眼下正越来越多地在余杭发生。
“攀峰,意味着我们要朝着更高、更先进的领域去发展。”佳量医疗CEO曹鹏说。五年前,曹鹏拿着一纸商业计划书来到余杭,矢志做神经外脑科学和脑机接口医疗器械的“排头兵”。企业研发投入的周期很长,得益于余杭区政府在人才、研发等多个领域的长期支持,佳量医疗在研发的路上每一步都走得很稳。
曹鹏坦言,曾经的高端医疗器械大多依赖进口,佳量医疗在之前做的也都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接下来就是要见真章、见成果了。政府给了我们发展信心,加上各级政府对民营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前所未有的关注。”曹鹏相信,现在就是属于科创企业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机会,他的信心体现在“雄心”当中:“下一步,我们的产品计划是做First-in-class,也就是世界一流、世界首创!”
当人形机器人话题浪潮被带到一个新高潮的当下,余杭能做什么?
成立之初就深耕余杭的蓝芯科技已经有了打算,将研发方向锁定为机器人视觉感知,也就是说,给机器人“一双眼睛”。
“去年,我们发布了第一代人形机器人,集成视觉导航、避障、抓取等技术,是结合视觉传感与机器人的重要一步。”蓝芯科技副总裁郑超说,在这之前,蓝芯科技研发生产的机器人多用于工业场景,“今年我们准备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这一代将面向企业率先应用,以‘具身员工’的概念推出,到时机器人在企业上班,不要惊讶,你会‘收获’机器人同事。”
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始终对人才有大量需求。郑超表示,余杭区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有布局、发展政策上有支持,所以企业在这一领域还会大有可为。
“接下来,我们的人形机器人会在一些特定场景,比如制造车间、办公环境中先‘实习’,简单的环境收拾、迎宾接待,我认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接入下,这些交互功能已经可以实现了。”
让我们看到未来的,不只有蓝芯科技的机器人世界、佳量医疗世界一流的雄心、强脑科技把未知变成现实的能力,还有超3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9家省级专新特新中小企业、679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超过45万人才的不竭努力。
眼下,余杭区已瞄准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和应用生态,建设启用了余杭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让产学研和金融资本有机结合;打造“中国飞谷”品牌,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园、南湖未来科学园产业拓展区、环北航区域产业联动区,向天空要GDP……从各类应用场景、研发成果来看,未来产业已助力余杭成功实现数字经济的轮动式增长。
未来还要如何攀峰?产业还将如何跃迁?余杭正以“高原之上再建高峰”的魄力,定义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新范式。
青才引领:拿什么培育更多科技“小龙”?
DeepSeek一鸣惊人,“接入潮”随之奔涌而来;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演绎科技时代的“赛博秧歌”……新春伊始,被称为“神秘东方力量”的“杭州六小龙”吸引世界目光,再掀创新热潮。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面向未来,“浙江经济第一区”如何创新突破、再攀高峰,培育出更多科技“小龙”?在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科技、教育、企业等各界代表话语中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人才”。
青年人才是教育提质、科技突破、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大会上,“青才引领”教科人一体贯通行动启动,余杭将围绕青年人才“引育留用”全生命周期,进一步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构建全生命周期青年人才创业陪跑体系,推广人才基金、补转投、普惠性股权激励等科创金融服务,让更多青年在“好阳光、真雨露”下成长为参天大树。
攀登科技创新的“高峰”,人才尤为关键。
“对科创企业来说,人才非常重要。”谈及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时,“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说。在余杭区的支持下,强脑科技引进了来自哈佛、MIT、北大、清华、浙大等高等学府的优秀科研人才,组建了一支涵盖脑科学、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多领域的跨学科研发团队,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
向“新”攀登,余杭再次升级人才发展体系,为创新发展积蓄动力,让青年成为余杭拔节生长的根基——
提升引才质量。根据“青才引领”教科人一体贯通行动,实施“卓越博士后”“青才来余”提质计划,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博士、博士后等具有全球影响力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依托“海创未来”人才项目评审、高能级创新创业大赛集,特别是产业赛道专项赛,遴选优质青年人才及项目;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面向高校博士生、研究生定向培养应用型专业青年人才,实现“学习-实习-工作”全链式发展。
扩大引才“朋友圈”。会上,依托“人才伙伴”计划,余杭区与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质量与可靠性专业教育联盟等“人才新伙伴”代表签约,将依托相关资源导入更多海外人才和项目落地余杭,推动余杭人才引育、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发展。
“我们将继续扎根余杭。”韩璧丞表示,强脑科技将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攻克脑疾病、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贡献中国智慧。
楼上研发办公,楼下试验生产;科技专家一半时间在实验室,一半时间在生产一线……在余杭,这样的融合模式正越来越多地照进现实。
“最近,我们也在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大学和昌平国家实验室的合作,协同推进更多干细胞管线的开发。”区工商联主席、瑞普晨创创始人兼董事长丁列明说,有些人才可以双向奔赴、双向流动,这样的人才行动非常有意义。
如何进一步激发挖掘青年人才的活力和潜力,让青年成为余杭破茧成蝶的动能?
推动人才有序流动至关重要。余杭创新实施“创业科学家”和“科学企业家”计划,将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流动共享平台建设,更好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高管到高校、科研院所担任“产业教授”,把论文写在车间里,推进科技成果协同转化。
推进为企业、人才授权松绑,倡导“谁是人才、企业说了算”,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领域企业授权力度,为青年人才进阶成长提供多维度的评议认定路径。强化青年人才链接,积极开展青年人才恳谈会、学术座谈会、项目交流会等系列活动,畅通青年人才交流互动渠道,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之路,道阻且长。
“10多年前,余杭区雪中送炭帮我们渡过资金难关。”丁列明说,创新创业是一个有挑战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初创的科创企业来说,政府的扶持能帮助“小树苗”更好地长成“参天大树”。
在翻越一座座“高峰”的路上,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在这个过程中,余杭“耐心陪跑”,以“实打实”的服务保障,助力青年人才“安心成长”。
比如,筑牢金融保障,推广产业基金、人才基金、创业保险、补转投、普惠性股权激励等科创金融服务模式,探索青年人才创业失败容错机制,完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科技新兴企业初创兜底保障;夯实资源保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础性政务服务及对应产业方向的增值服务;覆盖生活保障,迭代升级“青才来余”10条,抓牢“关键小事”等等。
“我们最关注的就是余杭的创新环境和人才聚集。”杭州加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邬刚说,非常期待余杭能聚集更多人才和上下游企业,助力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
青才引领,共攀高峰。余杭将持续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鼓励更多人才在创新创业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打造青年人才的希望之城。
余商出海:凭什么闪耀国际舞台?
大会上,“余商出海”行动正式启动。今年,余杭将对照省商务厅提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等相关要求,打好“稳拓调优”组合拳,大力拓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余杭区企业“出海”步伐显著加快,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24年底,余杭已有1742家企业与20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货物贸易往来;超340家企业赴7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境外展会;超280家企业在5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投资,境外投资项目数达438个;超220家企业在14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服务贸易。
可以说,“余商出海”的金名片熠熠生辉,闪耀国际舞台。
扎根余杭55年的华立集团目前在海外有三种业态:一是自身产品的国际化,华立电能表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自身制造业“走出去”,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布局境外生产制造基地;三是海外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北美华富山工业园、乌兹别克斯坦华塔工业园已吸引数百家企业入驻。
“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已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深入全球化浪潮实现全球化经营。‘余商出海’行动的启动,服务覆盖企业‘出海’前中后全生命周期,助力企业实现一键‘出海’。华立海外的布局也将更好地助力企业安全高效地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到国际产业链的合作中去。”华立海外副总裁张桂芳说。
产品“出海”离不开境外物流的助力。当下,菜鸟联动速卖通实现全球多个国家“5日达”,超80万平方米的海外仓为此提供了坚实基础。
“菜鸟通过全球化发展反哺余杭、浙江甚至全国的企业,以菜鸟便捷化的物流服务助力更多企业‘走出去’。”菜鸟集团公共事务部副总经理钱奇表示,“余杭是‘最懂企业的政府’,在企业面对‘出海’不确定性因素的时候,会给予坚定的信心,因而会有更多像菜鸟这样的企业扎根余杭。”
钱奇说,全球化、产业化、数字化是菜鸟未来的战略目标,围绕菜鸟核心能力,会重点布局海外物流的本土化、海外仓的建设、物流科技的海外输出,更好地服务本地企业“出海”。
除了实体产业“出海”喜讯不断,在余杭,直播电商“出海”也早有布局。
遥望科技是最早试水“出海”的电商玩家,早在2022年3月,便围绕TikTok布局短视频和直播业务,提出要在海外“再造一个遥望”。
目前,遥望科技在美国、英国都已经建立团队,在北美建联了3000多位海外主播,为他们提供选品等直播带货服务。
“直播‘出海’是一项新兴事物,这个过程中,余杭政府十分支持,给到了很具体的扶持政策,助力企业的产业发展和全球化布局。”杭州遥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汪文辉告诉记者,“余杭聚集了一大批跨境电商人才,具有先天优势。‘余商出海’行动启动,首先在声量上就提振了‘出海’企业的信心,形成集群效应,促进余杭‘出海’企业紧密合作交流,并吸引更多‘出海’企业来到余杭共同发展。接下来,遥望科技会在墨西哥、巴西等地发力,整合国内供应链进行‘出海’,希望把我们的直播经验、直播业务带向海外,拓展国际市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余杭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需要更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通过‘余商出海’行动,今年,我们将加大对外经贸合作交流,计划组织参展团组20个以上,参展企业250家次以上;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探索发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等新领域,鼓励企业积极布局海外仓,发挥余杭数字产业优势,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服务出口;加强经贸主体培育服务,进一步优化外经贸扶持政策,奋力谱写余杭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