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杰) 2024年GDP突破3355.67亿元,总量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增速全市第一,全面确立了“浙江经济第一区”的领跑优势。这是余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但绝不是终点站。
一时卡位易,一直领跑难。现在,我们要走的路更长,我们要爬的坡更陡,我们要流的汗更多。因为,站在“浙江经济第一区”的位置上,意味着我们要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审视和谋划发展,展开高质量发展的竞争。
余杭召开“新春第一会”的第二天,也就是2月8日,连续12年在广东省区(县)中独占鳌头的深圳南山,也召开了“新春第一会”。
和“尖子生”的同题作答
浙江和广东,两个经济大省各自的区级经济“尖子生”,不约而同地将“新春第一会”主题锁定为“高质量发展”。
余杭区以“挑大梁 攀高峰 奋进2025”为主题,动员全区上下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坚决扛起“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加压奋进、大抓落实,守正创新、实干争先,加快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努力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南山区则以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套开全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形式,动员全区上下凝神聚力、团结一心、真抓实干,奋战一季度、夺取“开门红”,推动南山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朝着全面建设全球一流现代化创新城区的目标奋勇前进。
在两区“新春第一会”的相关报道中,有一句话一模一样:坚决扛起“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和正在冲刺“万亿城区”的南山相比,余杭的经济体量、人才规模、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很大差距,但从精神气质上看,余杭和南山有很多相似点,比如:都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机遇,都是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创新高地,都有世界级大企名企强企,当然,也都是在各自省、市中发挥“挑大梁”的作用。
南山,以不足余杭1/5的土地创造近3倍GDP,剑指“万亿城区”。两地的差距,是压力,更是动力。
早在2023年,余杭百人规模的党政代表团南下取经,直面南山的“大手笔”——前海城市新中心的规划魄力、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的产城融合、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创新转化。
这些经验迅速转化成为余杭的实践:“玉鸟计划”重塑创新链产业链生态,城市新中心中轴线勾勒城市未来图景……
去年10月,2024余杭区管正职领导干部“导航计划”政治能力提升培训班在深圳举办。区委主要领导看望学员并和大家交流时也再次强调,要坚持跳出余杭看余杭,在改革最前沿学出大格局,在先行示范区学出真本领,在“春天故事”里学出精气神。
超越省域边界,跳出浙江看余杭、立足全局来发展,“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全球数字贸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在更大坐标系中与更强的对手比拼较量,拼搏奋斗、永不止步、登高攀强。
在“长坡厚雪”中坚持
和余杭一样,南山“新春第一会”也着重强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比如:低空经济。
当南山以剑指苍穹的雄心发布《南山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用5大攻坚行动、20项创新工程为“低空经济总部基地”注入澎湃动能,集聚起500余家产业链企业和550亿元低空经济总产值之时,千里之外的余杭正努力打造“中国飞谷”品牌在云端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2020年10月,杭州以余杭区为主体,成功申报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经过4年探索,余杭已集聚近百家相关企业,初步建成低空运行管理服务机制和运行服务体系,逐步开放医疗配送、同城物流配送、飞行巡查等无人机场景应用,基本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全覆盖,并开展无人机公共航路划设和数字化空域管理。
在低空经济领域,余杭正以全要素创新的加速度,缩短和南山的身位差。在部分领域,双方则有着更大的差距,以进出口为例:2024年,南山区全年进出口总额预计达8550亿元,而余杭货物进出口总额为537.3亿元。
对标南山,余杭清醒而自信,既正视差距,以“长坡厚雪”的定力,在自身优势领域找到突破口,锻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菜鸟“全球5日达”领跑跨境物流,集酷、哆啦咔在非洲、中东电商市场跻身头部……余杭正以数字经济的高地优势,用数字技术重塑全球贸易,开辟贸易新航道。
当然,余杭最重要的奋进之道,还是在于以新质生产力重塑竞争优势。2025年初,杭州超重力场实验大楼交付使用,这一“国之重器”将推动抗震建筑、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南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工,将打破“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壁垒,“西装”与“白大褂”在同一栋楼里碰撞火花。
在更大坐标系中争光添彩
在与顶尖高手的对话中,坚守自己的“长坡厚雪”,在自身优势坐标系中寻找“破界点”。正如余杭“新春第一会”上强调的,坚持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以弄潮儿、先行者的姿态,在“深水区”里大胆探路,在“无人区”里闯出新路。
站在“文明源头”与“未来起点”的交汇处——余杭既有承载五千年文明的深沉,又有奔向未来的激越,还能从五千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又将在无人区创造新奇迹,持续擦亮科技创新和良渚文化两张金名片。
站稳“全省第一”之后,“尖子生”如何再出发?答案或许就藏在晨曦照亮城市时忙碌的街巷,和入夜后依旧璀璨的灯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