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一清)  “企业座牌放中间,它才是今天会议的主角。” 2月11日下午2点,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产业发展处处长叶晖将某汽车生产企业的座牌轻轻推向了中间位置。正对会议桌的屏幕上写着该公司专场人力服务洽谈会,会议桌一侧的企业座牌被夹在了2家政府机构中间,对面是5家人力资源公司。

这是一场开诚布公的微型高效“三方会谈”,有企业,有人力资源公司,也有政府机构。

春节过后,像制造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因业务量增多,工人流动性大,常常会出现节后用人缺口。为了补齐用人缺口,这几天各地都出现了密集的招聘会,形成了“招工潮”。

该汽车生产企业参会代表说,他们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订单越来越多,今年公司业务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30%,用工需求自然就大了。春节假期后,已经参加过2场余杭区举办的招聘会,目前还需要100名焊工、油漆工等,并不是特别好招。

“技术工人在用人市场上一直很吃香的,熟练工都是抢着要的。”杭州滴聘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业务总经理戈志涛说,“这次会议上说需要100个汽车行业的熟练工人,能招到,但也有一点难度。”

正是因为“有点难招”,余杭区针对企业困难,线下开展招聘会,线上发布各类招聘通知。对于一些有更高用人需求的企业,余杭区开展微型高效的“三方会谈”,精准帮助企业招到心仪的工人。

会议桌上,大家迅速了解了用人企业的需求,便开始自由交流。戈志涛率先发起提问,黑色签字笔在笔记本上悬停。“工人薪资竞争力强不强?”  

“工人平均月薪8500元到11000元,做得好的15000多元的也有。”

“吃住怎么安排?”

“包住,吃的有食堂,价格便宜。”

“蓝领工人很多没有私家车,来仁和有点远,能不能安排车统一接送?”

……

会议持续了约1个小时,就在一问一答间,5家人力资源公司很快明确了用工企业需求和工人待遇,并与用人企业负责人沟通了相关合作事宜,互换了联系方式。戈志涛面前原本空白的笔记本,一下子塞满了整整一页“干货”。

戈志涛深有感触地说:“洽谈会很高效,政府搭台,企业有什么困难当面说清楚。让我们人力资源公司和用工企业、政府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我感觉政府和我们一样,都是服务企业的。”

这几天,余杭区复工复产一片火热。虽然会议室窗户紧闭,但隆隆的施工声不绝于耳,下面是地铁10号线三期工程的施工现场。

会议就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声中结束了,而新的生产力脉动,正在早春的余杭大地蓬勃生长。“企业是发展的主角,我们始终要把企业放到中间的位置,为企业提供好‘阳光和雨露’,帮助企业茁壮成长。”说完这句话,叶晖抓起挂在椅子上的衣服,匆匆离开会议现场。“还有好几个企业等着我们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