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媛媛) 不知不觉,寒假余额已不足,中小学生的新学期开学提上日程。根据杭州市教育局发布的通知,2025年春季学期于2月13日报到注册,2月14日正式上课,也就意味着过完元宵节,余杭的中小学生就要开学了。

经历了一个月的寒假生活,如何帮助孩子关闭“假期模式”,更好地适应开学后的节奏?这份“收心指南”请查收。

调整作息:给身体“缓冲期”

寒假收尾阶段,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们逐步调整作息时间,按照开学后的上学、早读、休息等时间点起床、看书、就餐……以便提前适应学习生活节奏变化。

“寒假期间,孩子经常熬夜看动画片,现在每天让他提早半小时睡觉。”家住仓前的家长陈女士已经开始行动。

区青少年心理成长中心老师建议,可通过“渐进式调整法”,将作息时间前移20-30分钟,同时减少午睡时长。家长可带领孩子进行晨间跳绳、散步等轻度运动,激活身体机能。

制定计划:量化新学期目标

每到开学前一天,中小学生疯狂补作业的视频总会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对此,老师们总会提醒,开学前的熬夜补作业行为不仅会消耗同学们大量的精力,影响开学后的上课质量,而且无助于通过作业完成知识积累和思维习惯培养。

寒假最后几天,家长需提醒孩子分类整理已完成的作业,标注疑难问题留待开学请教。同时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新学期目标,如“每周阅读两本课外书”“每天练习15分钟口算”等,目标需具体可量化。

心理调适:化解“开学焦虑”

“最近总梦到考试迟到,有点紧张。”面对新学期,初中生小林有些焦虑。同学们可通过“情绪日记”记录担忧,与家人朋友分享;家长应避免对孩子进行惩罚性的语言和行为,多用“又能见到同学了”“食堂有新菜品”等积极话题引导,减少“开学焦虑”,提升对新学期的期待。

整理装备:用仪式唤醒状态

生活需要仪式感,开学也不例外。开学前三天是准备黄金期,建议同学们清洗校服、整理书包,与家长共同列出文具采购清单,购置喜欢的“装备”。

高年级学生可制作个性化课表,标注新学期重点学科。“整理书桌的过程,能帮助孩子建立心理过渡期。”区青少年心理成长中心老师介绍道。

健康管理:筑牢身心防护墙

区疾控中心提醒,春季是流行性感冒、食源性疾病等疾病高发期,家长需注意孩子饮食结构,减少零食摄入,逐步恢复规律三餐。针对“手机依赖症”,可设置“家庭停机时间”,通过桌游、拼图等替代电子娱乐。

需要注意的是,收心过程切忌“急刹车”,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短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属正常现象。家长需保持耐心,如出现持续失眠、厌学等情况,可联系学校心理教师或专业机构,也可拨打余杭区心理成长中心热线:88578858,服务时间为17:00-20:00。


健康小贴士

开学季将至 防控校园流感早准备

开学季将至,学生们将重返校园。疾控专家提示,因人员流动和聚集因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存在一定反弹风险,仍需重点关注并加强防控。学校和家庭可采取科学有效预防措施,确保学生健康安全。

学生日常活动如上课、课间操等容易形成聚集,加之流感病毒传播力强、未成年学生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使得流感在校园内传播风险较高,因此校园是流感防控的重点场所之一。

流感与普通感冒虽然症状相似,但两者在病因、症状严重程度和传播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往往会出现高热、乏力、精神差、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或体质虚弱者的重症风险较大,需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

如何帮助孩子预防校园流感?疾控专家建议,应引导孩子加强个人手卫生,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手部接触污染物后,及时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学校在保证室内温度的情况下,加强教室、活动室等区域的通风换气;尽量避免孩子与流感样病例接触;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在接种仍有效;学校及托幼机构需做好每日健康状况监测,对环境进行科学适度消毒。

家长如发现孩子出现流感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学校,对于已经确诊流感的学龄儿童,要居家休息,不建议带病上学。这既有利于孩子尽早康复,也是对学校其他孩子的保护。

如果孩子得了流感,需根据医生的处方使用药物。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缩短流感病程,预防重症和并发症,但不建议自行使用处方药,儿童应慎用镇咳药。同时,要特别关注用药安全,不能随意增加药物剂量,也不能随意增加给药频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