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历史见证辉煌的征程,时光镌刻前行的步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余杭勇攀高峰、勇挑大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过硬实绩实现了城市能级、发展能级、文化能级的“三大跨越”,扛起了“经济大区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今日起,本报推出“余杭这五年”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余杭“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共同凝聚奋进“十五五”、谱写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记者 俞杰) 2025年10月16日,当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刘颖代表余杭从省委书记王浩手中接过全省首个“忠诚担当实干争先奖”奖杯,余杭成为全省第一个且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

这一幕,恰是对五年前那个春天的最好回应。2021年4月,刚刚裂变新生的余杭,面临着如何从科创产业集聚区向现代化都市新区转型的时代课题。

五年攀峰不停歇。五年后的今天,余杭用实干作答,以全域能级跃升破解时代课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用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精彩蝶变,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格局之变

“我想在余杭逛街。”2023年2月,在区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大会发言现场,政协委员李丹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余杭人的心声。

彼时的余杭,虽坐拥“经济第一区”的发展之势,但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与群众的期待有较大差距。

华丽转身始于2022年盛夏。区委十五届六次全会上正式提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目标,开启了从产业集聚区向现代化都市新区转型的新篇章。

这之后,从实施城市新中心“十大工程”,到高起点谋划城市重要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再到实质性启动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建设,余杭以稳健步伐,层层递进,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为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现在,一幅世界级城市中轴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国际体育中心、未来城市客厅(一馆四中心)、银泰中心等关乎城市形象与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勾勒出未来繁华、便捷、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场景;

字节跳动、未科阿里中心等头部企业总部正式投用,持续释放引领性的产业活力与人才吸引力;

“模域空间”等新型产业载体与未来产业社区的规划建设,正为中轴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培育着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

21世纪初,杭州由“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而今,在城西科创中心与武林湖滨中心、钱江两岸中心并列为杭州三大市级公共中心的背景下,余杭也在用这条中轴线的加速建设,让外界更为立体地感受着杭州空间格局的新一轮升级,同时展现着杭州城市“第三中心”的底气所在。

2024年10月,《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获国务院批复,文件正式明确城西科创中心作为杭州三大全球功能城市中心之一,承担杭州参与国际竞合、彰显国际影响力的功能。其中,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作为城西科创中心的核心区域,被列入杭州市八大城市重点发展区块之一。

让我们从城市宏观框架,回到身边微观细节观察:

累计新建(改扩)并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04所,新增学位10.2万余个;通过“名高校托管”“名校领办”“名校长领衔”引入一批名校,名校集团化在校生覆盖率84%;引入浙大妇院、浙大儿院等省级头部医疗资源;“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完善,不断满足民众对品质生活需求的过程,也成为余杭持续打造未来城市样板地的缩影。

动能之跃

如果说城市格局的蝶变重塑了余杭的“形”,那么发展动能的澎湃则铸就了余杭之“魂”。

铸“魂”的第一步,是那场“六破六立”思想再解放。不仅科学剖析了余杭具备的优势和弱项,以及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更明确提出了增强本领、转变作风的举措、路径,为全区上下抢抓机遇、争取主动,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发展目标奋勇前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就以破“动力不足、亩产不高”,立“创新驱动、项目带动”为例,明确提出要清醒认识到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营造人才最优生态,广纳海外人才、厚植本土人才、集聚青年人才,高标准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优化提升人才服务举措,把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五年来,余杭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在产业政策方面,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抢抓数字经济这一风口。自2022年发布“黄金68条”产业政策以来,余杭经过三年的实践与优化,今年年初又推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68条”产业新政,在一次次迭代升级中对标国际国内形势、竞逐前沿赛道,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潜心培育了一批科技企业,构筑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科创森林”。

如今,余杭的产业“家底”,既有以数字经济为核心引擎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也有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类脑智能”为特色的“1+3+X”未来产业体系的科学布局,还有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精准研判、定向发力、扎实推进,五年来,余杭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和务实行动,迅速补齐发展短板,实现了城市发展动能的跨越式提升。

数据见证着这场动能之跃。2021年,余杭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502.20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3.2亿元,增长7.0%,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五年来,这片土地在经济版图上的分量愈发厚重,“浙江经济第一区”的领先优势愈发巩固。

气象之新

格局之变与动能之跃,共同塑造了余杭崭新的气象。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举办良渚论坛,并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指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这鲜明标注了良渚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之林中的重要地位,也突出点明了余杭所肩负的重任。

今年以来,仅文化领域,除了圆满举办第三届良渚论坛,余杭还成功举办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良渚专场活动,一个又一个重量级别的活动在余杭举办。

除了重量级活动,五年来,一个又一个从国家到省市级别的文化地标选择落地余杭:杭州国家版本馆如一部“会呼吸的中华文明史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让沉睡的丹青在数字技术中苏醒;建设中的浙江音乐厅,将为城市重要新中心谱写新的华彩乐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延续文脉、国宝重光,是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而城市重要新中心正是承载这一使命的最佳平台。

事实上,城市重要新中心的气象之新,不仅体现在文化建设上,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全省首个国家大科学装置——杭州超重力场装置部分核心设备正式启用,北航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新增全省重点实验室6家,成功引进20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全职落户余杭;成功承办2025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赢在AI+》总决赛两大高规格人工智能赛会以及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2025杭州全球青年创业者武林大会;蝉联2024年度杭州市综合考核区(县市)第一名,勇夺“八连冠”,接连捧回全省“二星平安金鼎”“神农鼎·银鼎”“大禹鼎·银鼎”,连续第4年蝉联全省“科技创新鼎”……

气象万新之中,是“经济大区勇挑大梁”,是“五千年中国看良渚”,是“在余杭看见未来中国”。 

五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足以让一座城市完成精彩蜕变。

站在“十四五”即将收官的节点回望,今天的余杭,正成长为充满创新活力、彰显人文魅力、蕴含无限可能的城市重要新中心。走在这片热土上,你能感受到创新的脉动,触摸到文明的印记,体会到幸福的温度。

这段奋进攀登的历程,余杭用了五年时间;下个五年,从“第一”到下一个更高处“第一”的精彩故事,还将翻开新的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