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诸飞扬  良渚微融媒体中心 金良瓶  

1461名运动员、93支队伍、足球篮球棒球三大项目,持续近两个月的“和美乡村”良渚街道FBB足球篮球棒球三冠联赛,于近日圆满收官。

这届赛事没有围墙,不收门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良渚人家门口的体育盛会”。参赛者中有田埂上走来的农人,有车间里赶来的工人,也有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此时,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运动员。这场体育盛会,是良渚街道践行“体育兴街”战略、推动全民健身的生动注脚。

一场草根选手参与共享的全民体育狂欢

在FBB三冠联赛的赛场上,1461名选手挥洒汗水,他们来自良渚49个村社,组成28支足球队、51支篮球队和14支棒球队。

“年龄从‘60后’到‘00后’,参与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像这样规模的我也是首次参加。”参赛选手周慧巍感慨道。

这项赛事打破了职业与身份的界限。站在讲台前的教师、开企业的老板、穿橙马甲的快递员、扛着锄头的种粮大户、背着书包的在校学生,大家抛开日常身份,只以“村社队员”的名义上场。

场上有“父子同队”的温馨配合、“兄弟搭档”的默契传球,一句“为村社争光”的口号,让街坊邻居成了并肩作战的队友。

一块由发展洼地蝶变而来的运动热土

“三大球”在良渚的“圈粉”并非偶然。答案藏在一场始于2019年的“破局”里。

当时,新港村在良渚遗址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的“三保”区块限制下,率先将闲置荒地改造成杭州首片11人制标准人工草皮足球场。

“首年就办了12场联赛,现在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卖水、卖土特产都能增收。”新港村党委书记何建国每每提及此举,话语中满是自豪。

这片曾经的“发展洼地”,不仅成了“运动热土”,更让村民尝到了“体育增收”的甜头。这粒“火种”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港南村借助水系资源打造“杉道秘舟”水上运动项目,石桥村建起棒垒球橄榄球运动中心与射箭运动中心,东塘河村创新“渣土治理+体育设施”模式,将废弃渣土堆改造成网球、匹克球运动中心。

一张全域覆盖的体育兴街健身版图

在110平方公里的良渚大地上,已建成体育场地828个、总面积达69.24万平方米,49个村社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15分钟健身圈”不再是口号,而是村民出门就能享有的“运动福利”。

一条“共富小径”的出现,成为良渚体育发展的鲜明象征。这条连接新港足球场与石桥村棒垒球橄榄球场的小路,不仅串联起良渚北片的体育场地,更象征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脉络。

通过“一核引领、三极联动、多片协同”的系统布局,良渚成功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难题。

良渚坚持“公益+市场”的运营模式,让专业机构参与场地运营。固定时段免费开放,保障全民健身权益;市场化运作则确保了场馆的持续活力。

一次赛事流量赋能经济发展的共富转化

体育不仅是全民健身的载体,更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共富引擎”。

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良渚街道凭借“体育+”产业融合模式,累计吸引国内外游客达743万人次,较去年同期的691万人次增长7.52%;实现直接营业收入2.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4亿元提升8.33%。

体育赛事的流量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新港村,昔日围着灶台转的“厨娘”们组建起15家“厨娘工坊”。2025年全国触式橄榄球冠军赛期间,她们推出的赛事主题餐日均接待量暴增350%,良渚塌饼、七味咸茶等乡土美食借势出圈,3天直接营收超32.9万元。

“以前围着灶台转,现在围着游客转,收入翻了番!”“厨娘”梅仙嫂笑着说。

石桥村村民吴建英的民宿,也因棒垒球赛事客流暴涨,收入同比翻倍。赛事“流量”切实转化为了村民收入的“增量”。

一回从身体强健到精神丰盈的文体共振

在体育赛事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良渚街道群众文化艺术季也同步拉开帷幕。良渚与西泠印社携手,通过社会美育基地、文化市集、群众书画大赛等形式,让高端文化融入百姓日常。

“以前觉得篆刻、书法是‘电视里的艺术’,没想到今天能亲手刻一方印。”在群众文化艺术季现场,纤石村村民宋红丽小心翼翼地捧着西泠印社艺术家手书的“福”字挂笺,指尖残留的墨香沁人心脾。

体育夯实共富的物质基础,文化提升共富的精神海拔。这种“文体互补、软硬结合”的生活场景,极大提升了良渚的宜居宜游品质。

良渚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真正成为发展的创造者与共享者。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群众都能共享成果——共富不是单维的数字增长,而是口袋鼓、脑袋富、身体强的三维幸福。”良渚街道党工委委员沈一斌表示。

接下来,良渚街道将继续推进“体育兴街”战略,深化“体育+文化”“体育+研学”“体育+旅游”“体育+农业”等业态融合,全力打造全国乡村体育集群标杆。

在良渚,每一块运动场地都连着共富的赛道,每一场文化活动都系着文明的传承。五千年玉琮见证的,不仅是文明的延续,更是新时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的共富新篇。

体育场的哨声终会响起,但体育带来的活力已深深植入良渚的肌理。孩子们在新建的球场上奔跑,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活动,厨娘工坊的炊烟日日升起,文化市集里的游客络绎不绝。

良渚的探索证明,当体育真正融入乡土,它便不再是短暂的流量过客,而是化作了乡村振兴的蓬勃血脉,流淌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