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媛 陈玮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是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以世界遗产为载体,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也推动着文明的交流互鉴。

昨日上午,第三届“良渚论坛”分论坛“文明未来——世界文化遗产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举行。在会场旁约50平方米的空间内,一扇扇带有良渚元素的绿色屏风有序陈列,入口处“大道之行 美美与共”八个字醒目而庄重,这里正在举办“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主题展。

1985年,由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起草并领衔联署的一件全国政协提案,促成了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1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批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决定》。1985年12月12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中国与世界的“方圆之约”由此而始,保护世界遗产成为中国庄严的承诺。

40年来,我们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航路上持续积累着中国里程,向世人全景展示、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在跨文化语境中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积累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

本次展览分为“全球之境 中国故事”“遗产之美 中国形象”“履约之路 中国经验”“时代之变 中国方案”四个单元,系统梳理并集中展示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深厚的价值内涵,以及过去40年来在保护实践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与未来展望。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是全球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意大利并列)。截至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这些遗产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泛。从距今约70万年的“最年长”遗产——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到见证近现代历史的“最年轻”遗产——鼓浪屿,类型丰富多样。值得一提的是,如大运河等“活态”文化遗产,至今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在“遗产之美 中国形象”单元,记者领略到中国41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磅礴气势:蜿蜒万里的长城、气势恢宏的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反映古代治理智慧的土司遗址、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每一处遗产都有详尽介绍,还清晰地标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时间。

“很少看到这么详尽的遗产名录展,我去过其中不少地方。打算过两天带儿子再来看看,问问他喜欢哪些,列个家庭旅游清单,以后一一去打卡游玩。”现场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除了展示遗产本体之美,“履约之路 中国经验”单元则重点梳理了我国各地在改革创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探索中国特色保护理念体系、提升遗产保护展示水平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如杭州市、余杭区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探索“文物特区”管理模式和“飞地入园”政策;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研究院等提高级别、承担周边文物资源保护职能等案例,均体现了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的持续探索与贡献。

“这个展览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福建土楼(永定)保护与利用管理委员会主任王晶说,“作为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的一员,我感到压力巨大,也充满自豪感。回去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在如何更科学地保护遗产,如何让遗产保护与当地发展、与百姓生活更好地融合,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展览结语处写道:“面对加速演进的时代变局与日益复杂的风险压力,我们启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开展遗产突出价值回顾研究,持续监测遗产保护管理状况,为世界遗产公约贡献更多具有推广意义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做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