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媛媛 通讯员 郑泽宇 实习生 陆凌波) 被誉为“城西金腰带”的余杭塘河,是古老的水运干道,如今焕发河畅景美、人水和谐的新生机。
北控(杭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总经理顾朝光有超过十年的治水经验。在他的带领下,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凭借一身过硬的治水技能,顾朝光于2022年获评“余杭工匠”。
1979年出生的顾朝光,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环境治理”是他的专长。作为杭州最早一批投身“五水共治”的排头兵,他从2012年起便奋斗在治水一线,参与了余杭塘河(拱墅段)河道治理,是杭州有名的“治水能手”,治水经验曾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
2017年,顾朝光加入北控水务集团,接手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我就是为了余杭塘河才来到余杭,这个项目投资23.5亿元,是浙江省规模最大、最具综合性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顾朝光踌躇满志,他就想让这条古老的河焕发新生。
交谈间,顾朝光从电脑里翻出几张余杭塘河的老照片:“你看,以前河道很窄,只有15米宽,创景路往西基本上是乡村河道,两岸景观也比较原始,有些长期失管的河道甚至被村民当成了菜地。”当时正值未来科技城快速崛起,人口大量聚集,顾朝东看到了余杭塘河治理工程在产业、人居、生态等方面的价值。
“它不仅是一条河道,更是一条串联沿岸众多企业、园区和学校的有形纽带。如何将余杭塘河打造成高品质的城市生态空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顾朝光说,治水不仅要改善河道生态,更重要的是为沿岸百姓谋福祉。
在余杭塘河流域治理中,顾朝光带领团队用上了不少新技术,“河蚌治水”就是其中的一项。在余杭塘河南片水系支流——新港桥、红卫桥河道,悬置了不少河蚌,河蚌在一张一合中过滤河水中的有机质,能净化水质。此外,还利用水生态修复、生物链靶向等技术,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微藻、鱼类等构建的生物链逐步净化水体。
7年过去了,顾朝光带领团队匠心治水,让余杭塘河焕发了生态新韵,形成亲近自然的滨水景观,打造了一条集休闲、健身、文化、游憩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
依托余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顾朝光和团队还将曾废弃的矿山打造成凤凰山公园,在采矿区山体间架起了一座数百米的玻璃栈桥。
在数云路上,有一处新打造的禹上生态公园。在看不到的地下,藏着一座污水厂,用于处理仓前、余杭、闲林、中泰等镇街的污水排放。这是顾朝光带领团队打造的余杭第一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利用数智化技术,能随时监控水流的运行和水质,实现“厂、网、河”一体化。
除了负责具体的治水工作,顾朝光还是一名环保主义者,积极参与水治理科普教育工作。空闲时,他喜欢为中小学生讲解治水知识,带大学生参与治水实践。
在顾朝光的办公室内,挂着一幅字画,上面写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顾朝光对自己的鞭策,他在热爱的事业中不断追求卓越。“治水这份工作需要匠心”,顾朝光说,在他负责的治水项目中,最长的运行周期将跨越30载春秋,这样的长期工程,离不开“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