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远远 施涛 通讯员 周立超 盛汪淼芷) 昨日10时31分,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搭载着包括浙产AI卫星星时代-21、星时代-22在内的8颗商业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由之江实验室研制的第二代星载智能计算机“智加X2”随卫星一飞冲天。

“那一刻,心情无比激动。”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科研副主任李超在现场亲眼见证了发射过程,他的目光紧随火箭划破天际的轨迹,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智加X2’不仅是团队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国科研力量勇于探索、不断突破的象征。”

“智加X2”是一个黑色的长方形盒子,移动硬盘大小,重量不足1公斤,却蕴含着惊人的算力,可达32万亿次/秒。与第一代星载智能计算机相比,二代集成度更高,功耗降低了50%,体积、重量也减轻了30%。“成本效益是空间技术的关键因素,功耗和重量的降低,将大大降低卫星成本。”李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从今年2月第一代星载智能计算机的成功发射到二代迭代升级,之江实验室仅用了短短半年时间,这在传统科研模式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一科研“加速度”的背后,离不开实验室在科研体制机制上的大胆创新与变革。

今年以来,之江实验室强力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建立了重大科研任务总体部制度,跨学科交叉、跨领域协同,形成技术线和行政线“双线协同”的工作机制。

总体部制借鉴了航空航天系统的先进经验,但也不是照搬照抄。“之江实验室的总体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聚合了内外部各种优势创新资源,太空计算系统总体部就有很多外部合作伙伴的加入。”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太空计算系统行政总指挥赵志峰说,“之江实验室不造火箭,也不造卫星,我们做的是计算。要建成太空计算系统,就必须开放合作,联合领域内有优势的科研机构、企业一起干。”

目前,太空计算系统汇集了来自国星宇航、氦星光联、天链测控、航天驭星、地卫二等10余家国内航空航天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推动太空计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后续,更多之江实验室自研的智能星载计算机将搭载卫星飞上太空,搭建太空计算网络,服务国家战略前沿。

“改革,让我们打破了不同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攻关。”李超感慨道,之江实验室正是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模式,克服了过去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局限,向着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

未来,之江实验室将继续强化面向战略需求的科研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组建更大规模的科研团队,开展更加深入的科技攻关,为我国的太空探索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