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媛媛 通讯员 郑泽宇 实习生 陆凌波) 在良渚玉文化园,有一间名为“菩提·心晶”的玉雕工作室,在这里产生了不少令人惊叹的玉雕作品。这间工作室的灵魂人物就是有着“中国玉雕大师”头衔的翁祝红。自1991年从事玉石雕刻起,他已潜心琢玉33年。他的作品在历年天工奖、百花奖、西博会等大赛中屡获金银奖。一颗恒心,一双巧手,如琢如磨,正是翁祝红一头扎进玉雕世界的真实写照。
从杭州玉雕厂学徒工做起
33岁获评“中国玉雕大师”
翁祝红是建德人,生于1973年。1989年,初中毕业后,他踏入工艺美术领域,就读于建德大同中学工艺美术班。1991年,翁祝红通过考试进入杭州玉雕厂,成为了一名学徒工。当时正值玉雕厂的鼎盛时期,翁祝红广泛接触不同材质的玉石,学习专业的玉雕技艺,从此踏上了玉雕之路。当时玉雕厂里有不少功力深厚的老手艺人。“我那时会偷偷去看师傅们创作,那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非常敬佩,我暗暗发奋要精进自己的手艺,像老艺人那样受人尊敬。”翁祝红回忆道。
3年后,因为杭州玉雕厂濒临倒闭,翁祝红跟随师父,也是业界知名的玉雕师傅刘青松转至扬州。在扬州,翁祝红开始将具体的作品与玉雕的传统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不少艺术性的作品。“我开始真正理解玉雕,在每一天的艰辛与刻苦之中找到了人生的趣味。”翁祝红笑着说。此后,他又辗转杭州、南京等地,一边学习一边创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翁祝红接触到一位台湾客人带来的水晶雕刻作品。他惊叹于水晶雕刻技艺的精美,便从1996年起专注水晶雕刻,很快就在业界崭露头角。
2005年,翁祝红的《千手观音》水晶雕刻作品惊艳四座,一举拿下当年“天工奖”金奖。次年,时年33岁的他被评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后又被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杭州工匠”。
守住匠心十年磨一玉
视玉雕为一生追求
在翁祝红的工作室,每一件作品的“工龄”都是用年计数的,短则两三年,长则近十年。
说罢,他展示了一件历时11年完成的作品,题材也是他钟爱的“千手观音”。玉雕的动作神态栩栩如生,不同部位通过特别的工艺呈现出不同的质感,就连“千手观音”的指甲都经过了抛亮处理。“是不是像做了美甲一样?”翁祝红打趣道,“玉石雕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雕刻的过程最能体现中国人骨子里的韧性和以柔克刚的内涵。”
在翁祝红看来,近年来创作的水晶作品《转山》,也是他一路雕刻一路追寻的写照。“这是2013年西藏采风的灵感创作,你看山形的晶体和内部隐约的山峰正是我们的现实与理想,芸芸众生都围着现实行走,但是内心深处的理想又始终若隐若现。”他在玉雕中,找到了内心的快乐与价值追寻,并将其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打造推广玉雕文化
为良渚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一块玉石,从朴实原料到变成工艺品,是手艺人一锤一凿的反复雕琢。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已经制作出大量精美的玉器,玉琮、玉璧、玉钺、玉璜……先民们的创造让良渚成为中国玉文化史的“三江源”。
2010年来到良渚后,翁祝红便被良渚的玉文化深深吸引。作为首位入驻良渚玉文化园的中国玉雕大师,这些年他也一直致力于良渚玉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良渚作为中华玉文化的高地和圣地,如何在当代续写新的篇章,这是翁祝红反复琢磨的问题。他希望通过设立全国玉雕界最高奖项、策划玉雕双年展、依托奖项来举办高规格的玉文化论坛,吸引全国的玉雕大师和顶级玉雕作品汇聚良渚。此外,在翁祝红看来,“良渚有深厚的玉文化底蕴,也最适合打造中国当代玉雕博物馆。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大工程,我希望能推动它成为现实。在良渚这片充满年轻活力和古老文明的土地上,让五千年的玉文化绽放新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