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徐超 陈名) 昨日下午,“天目山一号”氢动力长航程多旋翼无人机的首飞仪式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举行。实验室代表性创新成果“天目山一号”震撼发布,为浙江省航空领域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天目山一号”在余杭成功完成其历史性的首飞,标志着我国在绿色航空技术与低空经济产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随着现场嘉宾共同按下启动按钮,搭载着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天目山一号”缓缓升空,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款无人机采用了一体化轻质碳纤维机身,集成了智能降落伞系统,不仅具备超长续航、超低温适应性和零碳环保特性,还实现了多场景应用的创新设计。
在蓝天白云的见证下,“天目山一号”以稳定的姿态在空中翱翔,展示了其卓越的性能。据“天目山一号”总师徐伟强博士介绍,该无人机最大续航4小时,具备一键自主起降、100公里连续作业的能力,在-40℃的极寒环境下也能保持长时间续航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天目山一号”是天目山实验室“高性能机载氢动力系统研制及应用”团队为解决工业无人机续航能力和耐低温性能不足的行业痛点问题而研发的无人机,它是全球首款百公里级氢动力多旋翼无人机,也是全球首款集成降落伞设计的量产型氢动力无人机。
徐伟强博士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突破了氢动力无人机系列关键技术,包括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低温适应性的机载氢动力系统等,目前,“天目山一号”已在油气勘探、电力巡检、应急救援、森林防护、水利监测等多场景获得示范应用,为工业无人机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2024年1月,“天目山一号”已在内蒙古根河完成极寒条件飞行测试,成为首款实现-40℃环境连续飞行超100分钟的多旋翼无人机。2024年3月,该型号在陕北开展天然气管线泄漏巡检的示范作业,携带多载荷在地势起伏的黄土高原仿地飞行超2小时,连续巡检50km,成为行业突破性应用成果。2024年8月22日,该型号刚刚在西藏林芝超过4500米海拔高原完成高原低氧环境下的连续飞行测试,飞行状态良好。2024年8月26日,该型号在北航杭州国际校园首飞成功,拉开天目山实验室系列标志性成果的序幕。
当天,天目山实验室代表性创新成果—IDM-Alpha材料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内测版本也顺利发布,其他天目山系列成果也在加速研制中。
“天目山一号”成功首飞不仅是对我国氢能航空器全产业链技术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绿色航空技术发展的有力推动。未来,天目山实验室将携手“中国飞谷”,共同构建产学研合作高效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徐伟强博士表示:“我们团队将继续努力,推动氢动力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绿色航空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