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宋晗语) 要同时拥有摩天大楼和文化湿地,“科技力”和“烟火气”缺一不可,这样看似割裂的规划,如何集中展现在一条城市中轴线上?

7月26日,余杭区发布“总师”求贤令,招募“总师”团队。经过一个多月的遴选,“总师”团队人选初步确定。正式启用后,团队将以长期跟踪、伴随服务的方式,全过程“把脉”城市中轴线建设。

“总师”,意为总规划师或总设计师,当城市建设中面临复杂问题时,“总师”将从专业角度出发,科学调整、把控和协调。“总师”制度的运用多次出现在国内一线城市的开发建设中,深圳、上海、广州等地都曾启用类似的制度,推动一体化建设统筹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空间治理水平,实现全流程把控空间品质的目标。

余杭为何如此大动干戈,动用“总师”制度辅助这条2.5公里的中轴线建设?

首先,是高品质建设诉求。余杭区要打造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该中心在本轮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被列为三大市级公共中心之一,这就意味着余杭要在“公共服务属性”中“下点猛料”。因此,中轴线区域规划有大量文体设施,例如国际体育中心、国际演艺中心(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等,项目个个重磅,吸引来自全球的顶尖设计机构前来报名“应征”设计方案。如何在后续方案比选和建设实施中整体把控确保高水准建设,更加专业、更加科学、更具国际视野的决策机制,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是一体化开发实施诉求。从《杭州城市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实施性城市设计及重点建筑景观概念设计》方案看来,中轴线区域建筑体量较原来增加了150万方,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地下系统来支撑,也就是在地面效果图上看不到的地下空间里建设广泛的互联互通。因此,传统单地块开发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中心的高品质建设需求。为真正实现中轴线区域“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的建设,实现城市空间风貌特色协调发展,需要一个一体化开发实施的城市“底盘”,这将是中轴线从蓝图变为实景的关键基础。

第三,是精细化管控诉求。细节,是提升一座城市空间品质、满足市民体验感最重要的部分。这个细节有可能体现在一座建筑物的形态,也有可能关联到景观植物品种的选择,甚至城市路面铺装的不同都会整体化影响市民体验。对此,余杭区在中轴线区域引入“小街区、密路网”“城市功能高度复合”的规划理念,这种规划更为人性化,也更有利于打通微循环、更有利于商业繁荣。而确保这一理念落地,需要专业技术力量从各个角度进行系统性管控,确保城市风貌、空间体验不负众望。

“总师”制度将实现城市设计成果的有效传导,使政府管理与技术管控形成最大合力,成为更广泛的共识。由此看来,“总师”制度的启用迫在眉睫。

当然,余杭在“求贤”的路上不是盲目的。在此次招募令中,余杭区通过实地调研、科学考量,对“总师”提出了清晰的要求:“总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支“尖兵队”,余杭的总师服务团是由“总规划师+国际顾问+总师团队”组成的。总规划师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或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担任,以行业顶尖智力担当起城市形态、景观风貌和重要项目的技术审查,这将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借助总规划师社会影响力,举办高能级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参与建设、投入资本。国际顾问须来自国际知名院校或知名设计机构,此举意在将国际前沿的规划建设理念融入中轴线实施建设的全过程。总师团队则须要规划、建设、景观、交通、市政、信息化等多专业融合,并确保在各个领域能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

总的来说,“总师”制投入使用后,将从项目管理和技术服务上双管齐下,既要有前瞻性、总体性的思考,也要在项目选址、土地出让、方案审批、建设施工、交通组织、功能业态等细枝末节上具体把控,确保各项建设标准落实到位。

据了解,使用“总师”制在杭州城市建设中还是首次。从公开招募发出到最终人选落定,“总师”制预计将在今年9月正式启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