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圆圆 李媛婷 金于城 朱解语) 在良渚古城遗址,历史文化的记忆连接起了旅游消费的热情。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脚步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请跟随记者去良渚街道新港村看一看。
11人制标准足球场、室内外篮球场、红土网球场……这些看似与乡村不太搭的场景,和这里的人气息息相关。6月,记者在新港村见证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周末。
一天2场体育赛事,远道而来的1500多人汇聚在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村子里。
冯赫宣是北京大学橄榄球队队员,这次来新港村参加全国触式橄榄球分区赛杭州站,一下车就备感新奇。“没想到一个普通乡村能有如此多的体育设施,还可以承接国家级比赛,场地好,风景好,在这里运动心情也好。”
新港村地处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缓冲区,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经济薄弱村。“体育+”的赋能,让新港村迎来新生。“发展体育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点燃了村民参与健身的热情。”新港村党委书记何建国介绍,该村已从原来的“农业+旅游”模式提升为“体育+农业+旅游”模式。
凭体育出圈,新港村迎来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而打造这张名片的过程却困难重重。
新港村距离良渚遗址核心区直线距离仅5公里,地下就是遗址。这里的发展要比其他村子多出一副“紧箍咒”。
正如新港村村民包见明说的:“保护区是红线,你不能越过红线区一厘米,所以我们村里是‘吉祥三保’,发展真的很困难。”
所谓“吉祥三保”,指的是农保、文保、环保。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因特殊需要在一般保护区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应当依法办理许可手续。
也就是说,村集体想批地建场馆、完善周边配套,就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每动一次土、每多一次新建就得多出一道审批。
每个月,何建国要去好几次良渚遗址管理区,找的对象是良管委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副局长沈红华。眼下,就新港村村委边上的配套用房,何建国想摸清在土建方面的政策审批要求。两个人,一张办公桌,一摞图纸,一讨论就是半天。对于报批和建设手续,除了谨慎,更多的是迫切。
要发展经济,又不能逾越保护红线。盘活已有旧厂房,改造成比赛新场馆,成为新港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几年时间里,村里的篮球场、足球场、红土网球场相继完工,仅今年上半年,100余场赛事活动就吸引6万多游客。
去年,农村职业经理人常英娇来到新港村,专职跑市场。眼下,新需求涌来,村子又遇到了新考验。
“配套设施还是比较欠缺,像这次有500个家庭来到这边,除了小朋友踢球以外,其实还有餐饮、住宿、游乐等方面的需求。500个家庭可能有30%在这边消费,按600元一个家庭计,带动的就是9万元消费。如何把人留下来,是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
一边是人头攒动的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另一边是盼着人来的美丽乡村。怎么把来的人留下,不只是新港村,围绕良渚遗址的十多个村子都面临这个难题。
7月2日,良渚遗址周边14个村子的未来发展规划被搬进了会议室。会上反复讨论着“飞地入园”政策,这是良渚文化大走廊工程建设的关键一环,通过在保护区外建设村集体发展用地,引入业态增收,从而反哺村集体的未来发展。2022年底,围绕良渚遗址,一条文化大走廊延伸出来,覆盖多部门的建设指挥部统一掌舵,目前“十大工程”正在加速串起沿线的景区和村落。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叶维军说:“考虑到这些村集体经济本身比较薄弱,所有它们在保护区外发展用地遇到的难题,党委政府一揽子解决掉,包括启动资金、投入资金、今后的运营怎么产生稳定持续的收益。粗略算了一下,这个工程实施以后,集体经济的增收幅度大概在1.5-3倍之间,意味着后面这些工作基础打好,台阶会更高。”
7月的良渚,结束了漫长的梅雨季,良渚文化大走廊上“十大工程”正全速推进。保护区内,一个旧厂房演变成艺术创意园区,良渚5000+艺创园于7月12日开园。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配备展厅、演出空间、办公空间、小型主理人商业空间、中型娱乐休闲空间等,可满足各类创意及艺术型企业的运营、办公、配套需求。
不远处的新港村,配套研学宿舍改造完成,村里首期夏令营迎来了20多个孩子,他们近的来自上海,远的来自北京。脚踩这片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厚土,孩子们好奇地探索着、发现着。不同于以往的短暂停留,这次他们一住就是六天。
一个月的时间里,良渚的变化有很多,但新挑战也还在出现。新港村第二期夏令营又要招生了、良渚港综合保护建设急需提速……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与“势”,良渚加快奔向更美好的未来。“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看的不仅仅是良渚文化,还有徐徐展开的共同富裕新图景……而在这片土地上,改革从未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