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余杭段

三白潭冬捕 陈连孝/摄

东塘老街

(记者 李媛婷 通讯员 俞超)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6月17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2024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在杭州开幕,国内外政产学研嘉宾汇聚一堂,叙申遗故事、话运河新篇,畅想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未来,同赴十年之约。

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起,中国大运河历经2500多年,发展成为一条全长1700多公里、贯通五大水系、穿越8个省(直辖市)的人工河道。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运河之于余杭,有着怎么样的故事?

从运河南端起,水路千年,其间闪烁着民族的辉煌与沧桑;承载着文化的厚重与磅礴。大运河哺育了杭州的自古繁华,也留下了众多文化积淀与历史遗产。

余杭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境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河段——杭州塘。此外,余杭区境内流淌的东苕溪、西塘河和余杭塘河,也是杭州运河水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繁忙的水运激活了运河沿岸的余杭古城、瓶窑古镇、安溪集镇、仓前老街等运河聚落,见证了余杭城镇的变迁历史。

杭州塘,大运河余杭段(杭州塘)北起余杭区仁和街道与临平区塘栖镇交界武林头处,南至良渚街道与拱墅区交界线,岸线全长约15公里,涉及良渚、仁和两个街道。杭州塘经元代连通治理后作为运河主河道使用至今,是航运功能延续时间最长的运河,体现杭州运河活态特征的最典型段落。

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之南,属于运河相关历史河段。5000年前,良渚先民即在此生活。唐天授三年(692年),开辟东苕溪航道,通过荻塘运河连接江南运河。北宋时期,钱塘县分段筑塘间以陡门,联通东苕溪与杭州城内河支流。明清时期,苕溪畔的安溪古镇繁茂昌荣。民国时期,杭县唯一的水上关卡(水上警察所)设在安溪。东苕溪上至今遗存西险大塘、奉口陡门、南湖遗址等水利工程。

西塘河,在南宋淳祐年间曾作为运河正河河段,为运输米粮要道。西塘河北端位于良渚与仁和交界的上纤埠,通过奉口陡门与东苕溪交汇,并通过东塘港与大运河(杭州塘)航道相通;南端位于拱墅区小河直街。余杭的上纤埠老街及纤道、众善桥等见证了西塘河漕运对沿线区域经济和商贸发展的影响。

余杭塘河,古称“运粮河”,民间俗称为“运河尾巴”。西至老余杭南渠河,东端则在杭州小河直街附近汇入京杭运河。历史上,余杭塘河商船云集、航运发达。

仓前粮仓(临安仓旧址)是杭州运河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杭城历史上米市、仓储和码头运输业等经济业态曾经发展、繁荣的实体见证。仓前老街见证了运河漕运对沿线区域经济和商贸发展的影响,是体现运河城镇、运河人家生活的典型河段。过去,余杭农民都是摇着船把农副产品运到卖鱼桥的农贸市场。

杭州塘、东苕溪、西塘河、余杭塘河。余杭区的运河体系凝聚了良渚、筑塘、漕运、商贸等代表性文化,从良渚到未来科技城,5000年中华文明一路加持,广袤而秀美的余杭腹地生机勃勃,古今历史交融,科技与人文荟萃。

大运河流经了富庶儒雅的钱塘佳丽地,留下了2000年的运河文化,记录了余杭繁华古都的沧桑沉浮和江南白墙粉黛的市井百态。

东塘老街,位于仁和街道,是运河支流东塘港上一处繁华集镇。老街现存全长约100米,沿街分布着11处历史建筑,格局均为下店上宅,见证了东塘老街旧市的繁华。

仓前老街,是大运河支线一个重要的历史街区,距今已有870余年历史。老街呈东西走向,至今保存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太炎故居、仓前粮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涉案点爱仁堂药店旧址等。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沿余杭塘河分布,临街长度约1000米。

余杭古城,余杭古代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东苕溪穿境而过,又有余杭塘河与大运河相连,漕运发达。水城门、通济桥、安乐塔、舒公塔是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反映出古镇旧时手工生产、商贸、文教、军事等方面的成就。

三白潭,余杭区境内最大的淡水湖泊,面积达1800多亩,由头白、二白、三白三个湖潭连接而成,相当于半个杭州西湖大小。三白潭与大运河相通,湖泊水质清澈、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有丰富的水产品。每年冬日,这里都会上演三白潭起鱼奇观,场面令人叫绝。

中共西镇区委旧址,位于仁和街道花园村林家兜,紧邻大运河畔。该旧址是余杭党组织诞生、发展、壮大曲折过程的历史见证,是党领导农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

在5000年良渚文化发祥地的余杭,大运河笔墨浓重,潺潺缓缓,起笔落下的走势至今没有完结,正如位于东苕溪、西塘河、杭州塘多航道交汇处的仁和北部在过去10年间里,从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到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再到浙江余杭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一步步蝶变。

未来,余杭的大运河畔还将继续上演新的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