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两岸 吴海平/摄

余杭区五水智治·多维联动智慧治水

(记者 朱解语) 余杭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南端,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河流众多,水网密布。被誉为“城西金腰带”的余杭塘河,是古老的水运干道,如今焕发河畅景美、人水和谐的新生机;“母亲河”苕溪,浇灌着百姓的美好生活,也昭示着千年文化的流动与传承;龙坞水库如一枚翡翠镶嵌在竹林间,成为游客参观游学的打卡胜地……

近年来,余杭加快推进“碧水安澜工程”,持续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余杭区继2017年、2019年、2020年三夺“大禹鼎”铜鼎之后,收获治水历史上的首个“大禹鼎”银鼎;入选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储备库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数字治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等创新模式成为优秀典型案例。

以生态补偿共护一湾碧水

东苕溪边,清澈的碧水之下,有一种身形小巧、通体闪耀着宝蓝色金属光泽的小鱼,这就是去年年初发现的鱼类新物种——苕溪鱲。

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流经余杭、德清等地,是浙江的八大水系之一,也是太湖的主要支流。东苕溪是余杭主要水源,曾集中了三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余杭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苕溪水。

位于德清县的下渚湖,距离东苕溪只有几百米。过去,德清县下渚湖街道的老百姓都以养殖业为生,由此产生的污水,直接影响着余杭饮用水源的安全。

为此,余杭对东苕溪水环境治理开始了积极探索。2018年,余杭区和德清县建立首个跨行政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年度补偿资金1500万元。每月对东苕溪奉口、仁和两个取水口进行采样,检测结果若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及以上,余杭区将按约向德清县拨付补偿资金。

补偿协议的签订不仅让德清县有了更多积极性,也促使两地加强协作,在补偿协议的基础上,余杭区与德清县相关部门又签订了流域共治框架协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实施联合巡河、联合执法等护水行动。

如今,东苕溪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带来了苕溪鱲,也带来了流域丰富的物种,800多种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鸟类中的“东方宝石”朱鹮也在下渚湖野外自然繁衍。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近年来,余杭坚持以“金山银山”反哺“绿水青山”,拓宽“政府+社会”两条路径,优化政府补偿机制,创新市场补偿方式,共护一湾碧水,促进“一域共富”。

西部五镇是余杭水源涵养之地,于2009年起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0年补助上限基数达到1.66亿元,补助资金按10%的比例逐年递增。”市生态环境局余杭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诸如此类的还有青山村龙坞水库“善水基金”信托,闲林水库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等等。

体制机制创新,体现了余杭拥抱绿水青山的决心。2023年,余杭区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达到优秀。 

以数字方案实现“智”水有方

身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转型对水利工程也起到了提质增效的显著作用。迈入治水新阶段,余杭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通过一系列数字方案,实现“智”水有方。

比如,采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工业污水溯源技术,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一整套监控决策系统,实现对污水溯源、漏排智能预警。2023年,余杭完成区级以上河道28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区级以上河道水质自动监测覆盖率达91.3%。今年,又全面上线西险大塘数字孪生系统,为苕溪防汛装上“智慧大脑”,可直观地模拟、反映极端天气下的险情分布情况。

同时,余杭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为水利工程运维管理添智慧。目前,507座水利工程已实现运维信息全过程数字化,26座水库、140公里堤防工程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建档,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确保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今年3月,余杭完成“五水共治”五水综合指数指标体系1.0版全国首发。其中,区级指数涵盖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抓节水和保供水等110项指标,这项研究成果不仅量化科学评估区域治水成效,也为全省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水评估模式。

以“水利+”擦亮共富底色

北苕溪(径山段)全长10.8公里,平均宽度70米,是余杭和杭州城北的饮用水源,近年河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今年入选浙江省“最美家乡河”名单。但曾经的北苕溪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企业雨污合流现象突出、农村生活污水未纳管……种种原因影响北苕溪水质,且水患频发。

“近些年来,我们全方位展开环境提升,完成流域36.5km水系岸线整治,借游步道和长廊串珠成链,实现水岸同治。另外,通过实施农民建房、污水治理审批前置等举措,全面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区林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其实是从水安水清到水美水富的一个过程。”

治水带来了“治”富,北苕溪沿线村民有最直观的体会。杭州茗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汶斌是土生土长的小古城村人,2016年,他带着资金回到家乡,投入3800万元,在北苕溪畔流转2800亩荒地,成为了一名“农创客”。

“刚回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荒地,水质也不好,水生植物很多。当时政府在进行‘五水共治’‘绿道建设’,环境眼见着变好了,我也同步开始着手整理这边的环境,去杂草、种树、翻修房屋,打造露营营地的各种设施和娱乐项目。”金汶斌说,在小古城村的北苕溪畔打造了5个露营营地,每个营地年收入约480万元,“我们还和农户合作,收他们的农产品,有茶叶、笋、番薯片,在营地里开拓了农产品展销中心,帮他们把农产品销出去。”

“美丽的苕溪是径山吸引游客的‘法宝’。”张德承在北苕溪畔经营着一家叫“淡竹元”的民宿,年营业额超500万元。

无独有偶。得益于生态修复工程,北湖草荡也一改水域退化的现象,成为浙江省首批观鸟胜地,带动周边发展观鸟、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等业态;在三白潭湿地,“潭外萋萋野草香,潭中淼淼水云茫”的美景重现,也串联起一条“三白潭飘香—北湖观鸟—南湖粮仓—梦溪水乡”湿地观光旅游线路。

余杭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史。书写好人与水的关系,做好治水惠民文章,切实提升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民之所望,也是政之所向。

聚焦实现“碧水安澜”这一长远愿景,余杭将结合全域景区建设,继续打造精品亮点,赋值绿水青山,把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擘画生态文明之都新中心的美好新画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