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余杭区审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对照“以审计监督现代化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余杭篇章”目标要求,聚焦“打赢两场硬仗”重点任务,明方向、强质效、防风险,依法全面履行监督职责。现将2023年工作情况及2024年思路计划汇报如下:
一、总体成效
全年,共组织实施审计项目23个,开展区政府交办的跟踪审计项目37个,移送事项11起。6个案例、论文等获省级奖项;2个审计项目获市优二等奖。同时,以简报、专报、综合性报告等形式为区委区政府、审计委员会作出风险提示,共上报审计报告、审计专报46篇,被领导批示51人次,编制审计简报4期,印发《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风险防范清单》300册,推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30项。
二、审计工作成效
1.坚持“审计一盘棋”,贯彻落实上级部署要求。严格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向上报告报备会议召开情况、年度审计报告审议情况、审计办名义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等重大事项6篇次。高效完成上级交办的“上审下”审计任务,及时分析研判国企债务、招商引资等项目指出问题。如摸清西湖区被审计期间300余个招商引资项目中奖励政策制定及执行、履约监管协议执行等方面相关问题,审计成效获市局高度肯定。
2.坚持执审为民,推动财政资金加力提效。立足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开展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如开展同级审,发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征管机制普遍性深层次矛盾,助力推动省域范围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征管规范。开展区部分重点村(社)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关注共富政策执行力度和效度,报送专报25篇,助力优化共富路径,获市优秀项目二等奖。
3.坚持重点突破,推动国企改革规范有序。紧扣国企深化改革,对3家区属国企平台进行监督覆盖。开展区交投集团主要领导干部经责审,抽查对外投资项目,揭示风险问题,推进公共交通服务供给侧改革,提升群众交通出行体验。开展区文旅集团资金运营情况管理专项审计调查,核查重大经济管理决策,核查耕地功能恢复情况,推动出台《流转土地耕地保护管理实施细则》。开展区国投集团领导干部经责审,抽查对外投资项目,推动国企平台风险防控常态化。
4.坚持同责同审,推动权力运行监督有实。开展经责审项目8个,发现建设项目、公共资产资源、民生事业等方面问题。深化组审协同,依托干部大监督工作信息共享机制,报送干部监督信息9条,涉及各级干部20人。
5.坚持靠前监督,推动项目投资精准有效。聚焦重点工作开展审计,助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对总投资额超500亿的37个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跟踪审计,以重点工程跟踪审、重大环节专项督、重点领域抽样检等形式开展专题审计,组织质量安全检查及审计服务。智慧升级“投资审计云监督平台”,迭代升级区政府投资审计云监管平台,打造结算审计疑点分析模型,相关典型经验在审计署培训班上作交流发言,被市局指定作为探索结算审计数字化模块建设的承接区县。
6.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审计整改落实有果。制度化试行容错免责。编制《深化审计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办法》,对审计发现的3个问题对照“6个看”认定标准启动“容错免责。其中,“越权处置无主危化品”等2个容错免责案例被上级部门采纳。科室化抓实审计整改。推动市长经责审计相关问题整改,完成全市2022年度本级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涉及我区的整改报告。认真落实省市重大审计问题上报,重大审计问题清单指数排名位列杭州市第2、浙江省第4。
三、审计亮点工作
1.构建“党员攻坚组”,助力审计工作破题解难。组建党员攻坚组,通过四线并行完成4个破难发展课题。争先进位攻坚组以“三个一”为任务,擦亮“啄木鸟”党建品牌;推研提质攻坚组以“三个研究”为核心,设立质量监督员,开展局交叉互检2次;科技兴审攻坚组以“五个一”建设为抓手,组织“拥抱大数据”沙龙,推动云平台智慧升级;防腐治乱攻坚组以“三大重点”为目标,通过重点工程跟踪审、重大环节专项督、重点领域抽样检等形式,持续监督重大投资项目全过程。
2.试行“大科室作战”,推进审计项目提质增效。设置2个“联合办公工作小组”,即财政社保审计(企业审计)工作小组、法规和审理(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小组,实现审计组“老中青”结构合理搭配,财务、法律、计算机专业全覆盖。基于“大科室”理念,合力完成数据分析室搭建,目前,已通过省厅验收,完成接入审计大数据中心试点工作任务。
3.探索“纪巡审联动”,深化监督力量贯通协同。用好探索“纪审联动”“巡审同步”模式,以审前“一体式”谋划、审中“嵌入式”调查、审后“融入式”会商,推动问题发现、疑点锁定“更深一层”。共开展巡前、审前会商6次,涉及单位20家,共享巡察、审计报告等成果资料10余篇。主动提供审计发现的问题线索,助力纪委监委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
四、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余杭区审计局将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新要求,将“审计工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切入点、主攻点,以“审计六为”夯实根基、“六个聚焦”做好监督、“六个赋能”持续加压,助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
一是党建赋能,塑造“忠诚审计”。抓好理论学习、调查研究、问题检视和整改落实,做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拓展“啄木鸟计划”党建内核,用好“1357”体系,联动“党员攻坚组”“审计红盟”,通过三项基础工程,五大品牌活动、“七廉铸审”行动,全力打造能审计善作为敢碰硬的经济监督“特种部队”。
二是科技赋能,强化“智慧审计”。以“五个一”建设为目标,做好信息化与审计实践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智慧升级云监管平台,以数字监管助力投资审计数智化走向扩大化。另一方面,实现数据分析室深度运作,细化基础工作管理,利用已有模型,处理分析审计数据,做实大数据审计,让科技引领审计监督新飞跃。
三是创新赋能,展现“特色审计”。着力打造余杭审计品牌,如扩大“大科室作战”覆盖面,通过“跨科联动”,做好重点项目,实现评优项目有效有果;拓展秘书科实体化,以多环节统筹管理,构建审计项目监督闭环管理,让项目挂图作战有力有为;完善“一库一池”管理,综合协审贡献度,动态调整竞争,让第三方服务提质增效。
四是质量赋能,提升“品质审计”。以紧跟“时代要求”“法纪标准”研究、紧跟“发展大局”研究为核心,做好研究化管理。落实“七星质量管控体系”,健全审计项目后评估机制,以打造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推动审计系统质量检查、项目后评估,实现审计新跨越。
五是协同赋能,加强“联动审计”。持续推进与纪委监委的贯通协同,加强“纪巡审”成果运用,压实审计整改“一岗双责”;持续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同联动,明确问题清单,强化审计结论执行;持续拓展与政协、人大的协作领域,完善“三风”监督员机制,推动审计成果高效运用。通过多方责任落实,构建起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同机制。
六是内审赋能,推进“免疫审计”。完善内审指导“一盘棋”,探索“三进、三驻、三提升”,抓好内审优秀项目指导、内审人员职业培训、内审工作氛围营造,实现内部管理、风险防控、问题化解三大能力的提升,推动各单位对普遍性问题、共性问题自审自查自纠形成常态,实现对常规经济问题的免疫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