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良渚街道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以来,良渚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逆势而为,全力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围绕政府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司法行政职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良渚街道荣获“2022年度法治余杭建设先进单位”。良渚有关法律服务的先进做法,得到了浙江法治报的专题采访和报道(详见2023年8月14日头版“10分钟内响应,这家‘枫桥式司法所’跑出服务加速度”)。

一、2023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突出成效

(一)提供法治保障,护航中心工作

统筹司法所、街道法务和公职律师等力量,积极为街道重大项目推进、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支持。一是开展合法性审查工作。年初至今,共审核把关合同2657份、规范性文件13份、出具法律意见书26份、参与重大项目10个、参与一支队伍管执法联审会10次、联合执法会议5次、出席征迁领导小组会议9次。二是积极应对行政诉讼复议。通过沟通协调,妥善化解了2起行政败诉预警案件,得到了杭州市中院的通报表扬。积极协调街道领导出庭应诉,将败诉风险降到最低,出庭应诉率实现100%。三是做好行政执法证件清理等相关工作。做好系统内人员的报备、补录、注销,并做好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前期准备,提升执法岗位持证人员比例,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使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良渚街道持有执法证人员56人,今年以来换证7本,持证比例超过95%。四是建立余杭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一类驿站、二类驿站。亲亲家园社区和小洋坝村作为全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一类驿站、二类驿站,已派驻律师坐班,对驿站做好工作计划,规范台账登记工作。良渚街道辖区内22台“24小时智慧法律服务站”共为群众提供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文书查询下载等各类法律服务3665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8倍。

(二)构建调处闭环,保障纠纷化解

2023年1月至12月底,良渚街道两级调委会共计受理调处各类矛盾纠纷 4110 件。占比较大的纠纷类型为劳务合同、经济合同、民间借贷纠纷 、人身损害赔偿、婚姻家庭纠纷类共计 2333 件。 其中良渚法庭委派诉前调解案件731件、访调对接工作室调解案件110件、良渚派出所和新城派出所调解工作室调解案件1075件。一是坚持党建引领,便民为民。指导并打造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的矛调中心实体运作平台。在6个入驻的调解组织开展争星夺旗,评选人民调解员“党员先锋岗”、“先进党建调解组织”,群众满意度、调解成功率和积案化解率有效上升。二是加强“多调衔接”,联调联动助推化解。完善街道人民调委会与各职能部门站所的联合调处制度,在街道、各村(社区)完善“共享法庭”,加强诉调衔接,开展法官指导调解、庭审直播、法治宣传等工作,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三是发动网格力量,就地就近排查化解纠纷。将日常排查和专项排查相结合,收集辖区邻里、租房、工资、合同等矛盾纠纷苗头性、隐患性信息等,及时开展矛盾化解和上报工作。通过一系列有效行动和举措,“631”(按照纠纷总量各级化解比例:村社6、街道3、区级1)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基本形成。

(三)落实监管措施,确保管控到位

截至12月底,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42人,矫正到期解除97人。目前在册社区矫正对象181人,在矫量占全区1/3。其中缓刑168人,假释10人,暂予监外执行3人。今年累计提请训诫64人,警告7人,撤销缓刑3人,无发生在矫人员重新犯罪。目前在册归正人员190人,安置帮教率100%。一是签订社区矫正基地合作项目。每月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学习和公益活动,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的身份意识和守法观念。二是建立所所联席会议制度。畅通公安、村社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机制,落实与新城派出所、良渚派出所每半月核查核对,通过信息核查比对,核实核查社区矫正对象治安处罚、收监执行、市外住宿、购票信息等情况,了解掌握是否存在脱漏管情况,确保社区矫正对象安全稳定。三是明确内部分工,严格值班值守。强化重点人员防控,加强制度落实,提升矫正监管质效。筛查重点人员,注重矫正方案针对性。建立保证人联络群和通报制度,发挥其前哨防线作用,取得明显效果。5月7日,良渚司法所作为余杭区司法局推选单位,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谢经荣率民盟中央、司法部调研组的联合调研黄丝带帮教行动,获得高度赞誉。

(四)拓宽宣传渠道,开展普法宣传

一是认真抓好法治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始终牢记普法这一重点工作任务,利用节假日、纪念日、主题日时节,协调其他部门站所开展多种形式法治宣传工作,极速传递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信息,如《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宣传,通过摆摊式开展11场线下普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纪念品10000余份;抓好党员干部、青少年、农民工的学法,通过开展讲座、入户入企,律师窗口坐班咨询等形式做好法治宣传工作。二是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博园社区投入预算经费30万元开展法治阵地建设,并成功创建省级民主法治社区。辖区两个法治素养观测点良渚文化村社区和良渚司法所深入开展法治素养点法律宣传、有奖问答,在辖区掀起一股学习民法典高潮。三是拓宽新媒体普法。围绕“民法典、交通安全、防诈骗、禁毒、反恐”等专题制作悬挂横幅60条、电子屏滚动播放短视频80小时,烘托法宣氛围,大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在良渚发布“良小琮说法”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介,以视频、漫画、以案说法等形式普法40余期,受众近10万人次,实现资源和服务贴近群众。

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良渚街道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依法行政工作的力量有待加强,依法行政及法治思维能力仍需不断提升,目前缺乏基层法治专业人才参与街道合法性审查工作。

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一是积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依据《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以及我省实施办法,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专题听取法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二是重视合法性审查工作。良渚街道重视规范性文件、行政合同、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审查等工作,专门聘请法律顾问参与合法性审查,自上而下重视合法性审查工作。

四、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安排

(一)多措并举,抓好法治政府建设。抓好重点人群的学法用法工作。推动合法性审查中心运作,重视落实合同、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继续开展“两高一低”专项整治,确保每件诉讼案件负责人均出庭应诉,加大行政案件调解力度,为行政案件全过程调解提供法律支撑。

(二)多点开花,加强普法宣传服务。抓好“普法责任制”落实,线上线下齐普法。线上整合普法团队,每周推送视频普法,把良渚发布“良小琮说法”打造成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金名片”。线下开展“3个8场”普法活动:一是司法所和律师团队入园区、村社、机关开展法律沙龙或法律培训;二是上门为企业进行个性化辅导;三是开展驻点式、“摊位式”和“走村(社区)入户”式普法活动。

(三)多点成面,深化法治乡村建设。加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好中选优、提档升级以点带面不断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今年着力培育一个村(社区)创建浙江省民主法治村,以点带面,带动更多乡村提升自身依法治理水平。

(四)多管并重,加强“两正”人员管控。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各项工作机制,认真做好调查评估工作,社区矫正信息平台数据录入、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重点对象帮困和就业扶助,不断提高矫正质量,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漏管,不重新犯罪,坚决杜绝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及时做好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对象的接纳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完善“多对一”监管帮扶工作机制,指导街道和村社做好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刑满释放人员发生重新犯罪。

(五)多路并进,做优人民调解品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细致滚动排查矛盾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人民调解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运作机制,深化调解员队伍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构建良渚街道“工”字型解纷模式,打造基层调解工作样板。

(六)多管齐下,公法驿站推广扩面。加快整合各类法律服务资源,进一步深化“一村(社)一顾问”法律顾问进村社,优化法律服务供给,提升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能力,结合余杭区实际,制定“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实施方案。优化设立一批公共法律服务驿站,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强化法律服务供给,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规范建设一批结合地域特点、服务需求进行差异化、品牌化建设,形成“拳头产品”。

良渚街道将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努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乘势而上,砥砺前行,奋发有为。

2023年良渚街道法治政府建设年度报告.wp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