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杭区数字赋能公物仓“五仓融合”新模式实施情况的报告
杭州市余杭区财政局
(2023年5月31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主任会议报告《关于余杭区数字赋能公物仓“五仓融合”新模式实施情况的报告》,请各位主任、副主任予以审议。
今年以来,余杭区紧紧围绕财政部关于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意见要求,借助数字高地优势,搭建以公物仓为基础“五仓融合”资产管理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有资产在各单位内部封闭使用,单位间资产配置不均衡、调剂使用不便捷等问题,有效避免资产闲置浪费,提升了资产盘活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有关工作走在省市前列,获得上级部门领导充分肯定。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区财政局联合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借助我区数字变革高地优势,积极探索政府公物仓智慧化管理新模式,充分运用定位、智联智能等技术,按照“1+4+2”框架搭建“政府智慧公物仓”应用。实体建设了“余杭区公物仓”。将公共物资仓、应急物资仓、智慧档案仓、涉案物资暂存仓、浙里公益仓进行“五仓融合、分类建设”,形成覆盖全区的“中央仓+专业仓”“主仓+分仓”特色联动公物仓体系,实现区级公共物资的高效调配、科学管理、动态监测。截至目前,累计入库物资1.71亿件,出库物资1.54亿件,在库物资1747万件。
(一)结合数字手段,推进智慧公物仓建设
一是纵横联通数据共享,打造公共物资仓。依托横向一张网,以“政府储备”为主,“生产储备”“社会储备”为补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减少节约政府采购成本。目前,公共物资仓纳入58家生产、社会储备商共计,提供750类商品,累计已供货352万件,共节约资金2177万元。依托纵向一张网,打通公物仓平台和浙政钉系统,纵向连接16个部门、12个镇街,3大平台,实现公共资产集中采购、集中报废、线上申请、统一调配等功能需求。二是全链打通业务梗阻,打造涉案罚没仓。建立区域封闭物理隔离的智能管理区,所有入仓涉案物资实行“条码式”信息录入,做到“一案一档”“一物一码”,实现公检法涉案财物“一体化”管理、“换押式”移交、“规范化”处置新模式。目前涉案罚没仓共暂存生产资料、交通工具、违禁品等10大类2271件涉案物资,总价值1250万元。三是深度畅通社会参与,打造“浙里公益仓”。将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使用中周转率不高的闲置资产,报废淘汰资产中尚有使用价值的资产纳入“公益仓”。打通行政事业资产向社会捐赠的通道,持续发挥国有力量在公益慈善事业中的引导作用,开放个人、企业、社会闲置资产捐赠,带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公益事业。目前已有12家爱心企业积极捐赠款项近百万元,相关做法经验刊发在财政部主办的《中国财政》基层财政专栏。四是深挖部门业务需求,打造专业分仓。根据档案管理部门需求,严格按照档案库房温度、湿度等要求建造标准化档案管理仓库,同时配齐软件硬件设施设备,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精细化分级储存、高效快速检索等功能需求。根据应急管理部门需求,专门开辟分仓库存放应急冲锋舟、麻袋、安全帽等应急储备物资,在遇到应急突发情况时,可及时调取发往应急救灾地,有效提高防险救灾能力。
(二)优化数字应用,实现物资高效化调配
一是管理提效,破解“信息不畅、资产流失”难点。通过“政府智慧公物仓”应用的“物资智慧管理”功能,办公物资实现了集中采购、统一调配、循环利用,打破了部门间调剂资产设备的壁垒,各环节网上留痕,公开透明,多个监管部门可分环节进行监管,防范国有资产管理风险,助力打造“清廉资产”。同时,对比改革前各部门自行进行资产采购、调配,实现集采统一调配后采购成本降低了25%,仓储成本降低了50%,报废评估价格较之前提升了50%。部分不再需要单配仓库及管理员,此一项就可节约成本5000万。二是处置提速,消除“缺乏数源、应急缓慢”痛点。应急物资公务仓统一调拨的新模式,使应急物资到位更加迅速,需求对接更加及时。以杭州市余杭区2022年“4.5”疫情中应急物资保障为例,借助“政府智慧公物仓”集中调配管理,在接收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第一个物资调用指令后,系统12分钟内自动生成物资配备清单,同步配对生产、社会储备商的现有仓储情况,22分内形成最优配送方案,第一批物资在30分钟内到达区级集中隔离点,确保应急物资在关键时刻备得全、调得出、用得上。三是力量统筹,打通“慈善端口、社会参与”节点。“浙里公益仓”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合作,依托大数据平台广泛收集与提取求助者信息,形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需求与供给清单,探索建立长期低效运转和闲置资产的调剂共享机制。如余杭区鸬鸟镇因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改需要,对辖区内四岭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农家乐进行专项整治,通过财政资金收回桌椅、电脑、空调等设备,根据大数据调配机制,捐赠给区内贫困户。
(三)完善数字标准,聚焦经验实效化推广
一是提档升级,完成标准研制。立足公物仓建设管理工作实际,明确适用范围,详细分析标准制定方向,遵照《机关事务标准化试点评估验收工作指引》《国家物品编码通过导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接标准化专业机构,编制《政府公物仓物资管理规范》,完成杭州市地方标准立项,推进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二是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根据《余杭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余杭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余杭区区级政府公物仓日常管理规程》《余杭区公物仓标准化操作流程SOP》《余杭区区级政府公物仓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各项制度规范共17项,进一步明确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实施方案及各部门的职责、义务,使职能建设有章可循、服务保障有规可依、管理效能有标可量。三是打造样板,助推高质发展。以创建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为契机,定期组织开展标准化业务培训,扩大应用使用覆盖面,进一步挖掘应用亮点,提炼理论成果,固化形成《过“紧日子”背景下政府公物仓创新管理模式研究》《“数字”汇聚 仓储智治》等理论成果。各项做法被央视、人民网、浙江卫视、杭州日报等媒体报道15次,《浙里公益仓试点探索与实践》刊发在财政部主办的《中国财政》基层财政专栏,亮点做法也由财政部浙江监管局形成专报报送财政部。
二、存在的问题困难
一是系统接口需进一步打通。“公物仓”平台由我区自行建设,资产管理系统由省财政厅组织建设,目前这两个系统暂未打通。线上调剂和需求匹配暂存不足,在现阶段资产仍靠手工后期统一再做审核调拨,无法把实物资产管理权实时同步划转,资产的成本与使用年限等信息也需后期重复手工录入。区财政局已将相关意见建议上报省财政厅,希望省财政厅在下一步建设中优化完善资产云系统功能,加强与基层实际的匹配程度。
二是资产管理意识需进一步加强。目前部分单位还尚未形成全区统一的资产管理意识,存在资产“有求不还、急借迟还”的情况。同时目前以公物仓模式推行统一采购、统一配置、统一处置的设备均为通用型办公设备,还需对设备类别进行扩面,扩大办公设备智慧化管理的广度。
三是专用资产调配需进一步完善。专业设备应存在使用范围窄、需求单一、存储运输要求高等多方面限制,共享共用难度较大。如医疗科研设备存在从不同医院上报财政,造成资产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现阶段也在尝试通过医院之间共享共用、调剂使用医疗设备,降低财政投入成本。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升级。加快推进公物仓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打通与浙江省财政厅资源管理平台的接口,在现有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拓展新功能、新模块,实现线上管理和线下保障相结合,提高公物仓资产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水平。探索打通公益仓与浙里慈善等省级系统间的接口,更加精准匹配困难群众受捐需求与捐赠单位捐赠需求,让慈善捐赠更加便利、更加规范。
二是加大公物仓扩面范围。2023年区财政联合区卫生健康局、良渚街道,试点建设“1+X”的公物仓管理模式。打造卫健系统“线上调剂仓”,将部分价格高且可移动的卫生检测设备在医共体成员医院中进行调剂调拨,减少同类型设备配置投入,节约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绩效。截至目前,我区医院间已完成5次医疗设备资产借用,涉及医疗设备15件,资产价值296.2万元;疾控中心调拨医院设备35件,资产价值131.6万元。打造良渚街道“线上物资仓”,试点镇街资产精细化管理,帮助提高镇街资产管理水平。
三是加强公物仓宣传推广。向我区干部职工、群众展示介绍公物仓在建设节约型、智慧型、清廉型机关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和成效,倡导勤俭节约、共享共用、绿色低碳的新风尚。同时,及时总结我区公物仓建设过程中好的做法、经验,多维度展现公物仓运行情况,积极打造可复制、可实施、可推广的公物仓余杭示范样本。
主任、各位副主任,区财政局将继续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充分发挥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作用,统筹推进公物仓全区域联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公物仓共享共用机制,着力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能,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余杭篇章贡献积极的财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