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坚) 跟单、托运、完税、交货;捏坯、晾干、上釉、入窑。前者是外贸人的日常,后者是陶艺师的工序,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在陶缅身上“相遇”,就如同老式磁带的AB两面。“这种体验超棒,就像拥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何其幸运。”坐在有陶陶艺工作室的夯土墙前,陶缅开怀大笑。
陶缅,前外贸人,现黄湖镇青山村有陶陶艺工作室主理人。挣脱了像发条一样紧绷的进出口贸易,她在村里“玩”起了泥巴,找到了有“艺”思的向往生活。
陶缅是湖南长沙人,曾从事服饰外贸20多年,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令她一度进入“倦怠期”。也许是和陶瓷有缘,在丈夫的支持下,她慢慢对陶瓷器皿产生了兴趣,从欣赏、收集到自己动手捏坯烧制,她由“业余票友”发展成了“准手艺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陶缅和几位设计师朋友来青山村小住,一下子被这个小山村独特的人文氛围和艺术气质吸引。她萌生了留下来的想法。要在村里长住,总得做点什么,陶缅决定做个陶艺工作室,和村里的手艺人为伴,自娱娱人两不误。
2022年,陶缅结束外贸事业,在青山村找了一处傍山的旧宅,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有陶陶艺工作室正式开张。
这是一处有大院子的老房子,被陶缅拾掇得干净而富有艺术气息。进门是小展厅,摆放着陶缅制作的各种陶艺作品,有古朴粗犷的陶罐,有形似仙人掌的摆件,还有各式各样的杯杯盏盏。第二进是工作间,长长的工作台、两个电窑炉和瓶瓶罐罐的制陶原料为伍。侧间是改造的厨房,拉开橱柜抽屉,各式自制的盘碗杯盏在里面“安家”。整个工作室怡然独立,可谓是开门见山,处处有陶。
陶缅告诉记者,工作室目前提供两类服务:一是针对游客的短期体验课程,花半天或一天时间亲手做一件陶艺器皿;二是针对陶艺爱好者的驻场服务,可以花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泡在工作室,自备原料、自捏自烧、自得其乐,相当于一个陶艺工坊的概念。
乡村生活宁静但不单调。在当地镇村的支持下,青山村数十位设计师、手艺人共同发起成立了青山民艺社,把散落在村里的小伙伴联合起来,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相互促进、抱团发展的平台。陶缅积极参与,和大家一同举办作品展、公益体验课程,为复兴传统手工艺、丰富乡村文旅业态、助推艺术乡建特色村建设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借助青山民艺社,村里的手工艺人将作品集中展销,不少访客“顺藤摸瓜”,因作品而探访作者,成为青山村一道独有的文旅风景线。“我觉得这样做特别有意思。”陶缅说,艺术并非孤立的,村里有众多设计师,以及竹编、木作、插画、布染等手工艺人,大家因村而聚、因社而合,互相借鉴融合、促进提升,不仅拓宽了各自的创作领域,也为青山村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眼下,陶缅正在筹划一个大项目——100人展览:拟邀100位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来工作室创作,之后举办百人作品展览,并拍卖展品,所得款项用作青山民艺社举办公益活动。
“你无须是大师,甚至也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只要热爱并付诸行动,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愉悦自己,回馈社会。”陶缅说,室阑人静,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