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媛) 最近,在欧美金融城、玉鸟集、瓶窑老街、闲林埠老街等地举办的手工集市上,人们常能见到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士端坐在小摊前,细细地剪制着各类精美的剪纸作品。她的摊位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艺术品,其中,人面兽纹、玉琮王、玉鸟等蕴含良渚文化特色的尤为出色。

这位摊主,就是余杭区第六批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见”手作社团的创始人——吴光群。

吴光群是良渚的一名“媳妇”。当被问及为何如此热衷于将剪纸与良渚文化元素相结合时,她笑靥如花:“自从23岁嫁到良渚,我就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我希望通过我所热爱的手工艺术,将良渚独特的文化魅力展现给世界。热爱良渚,我有我自己的方式!”

吴光群正式学习剪纸是在2016年。起初,她只是尝试剪制一些简单的图案,她所在的手工社团,作品风格也较为保守。吴光群提议大家尝试融入更多年轻、新颖的元素,特别是希望能将本土元素融入进去。 

说干就干!2019年3月,已经掌握剪纸基本技能的吴光群开始创作以良渚文化为主题的剪纸作品。首个尝试的图案便是三叉玉鸟。“刚开始时真的很难,因为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相关课程可以学习。一张剪不好就再来一张,第二张、第三张……就这样反复尝试,终于有一张看起来还不错。”吴光群回忆道,“细节之处仍需细细打磨。于是,我决定练习绘画。” 

原来,手工剪纸的第一步是将所要剪制的物象绘制出来,而且要求越细致越好。相较于剪纸,绘画的难度更大。因此,吴光群报名参加了绘画班。半年之后,她再次创作三叉玉鸟。

“反响挺不错的,大家都说挺像的。”吴光群欣喜地表示,身边人对三叉玉鸟作品的认可,给了她极大的信心。于是,她很快便着手挑战另一个良渚文化的标志性图案——人面兽纹。 

人面兽纹的构图复杂,图案上有很多细小的造型。经过反复尝试,吴光群决定采用镂空技法来表现。“这里面最困难的是处理毛刺(一种剪纸技法)。是图案中的胡须需要用长的毛刺来精细表现。又剪了上百张纸,所幸最后终于剪出一版满意的。”这一版,吴光群从画到剪,用了十天的时间。

“对了,是不是可以把将它融入衣物、扇子、帽子等日常用品中呢?”突发奇想的吴光群开始探索良渚剪纸文创产品的延伸之路,剪纸可以装饰在纸伞或丝绸伞上,也能以丝帛剪纸的形式融入团扇、包包、靠垫乃至衣物和瓷器之中。尽管材料各异,但都能与剪纸的镂空艺术完美融合。 

三年来,吴光群带领她亲手创立的“玉见”手作社团,成功地将玉琮、玉钺、玉璧、玉鸟、人面神徽、玉三叉形器等图案,通过剪纸、刺绣等艺术形式生动展现并传播。正是这些作品,使得吴光群在2023年荣获了余杭区第六批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