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瑚滢 王娟) 良渚街道新港村有一位“治水达人”,他叫包建明,是村民小组长。走进新港村,清澈的湖泊、倒映着绿树农家的水面、不时飞过的白鹭,构成一幅江南山水画。在这份宁静与美好的背后,是一个小微水体治理的故事。

早些年,新港村的小微水体是村民心中的一道疤,家家户户养猪,猪粪、污水随意排放,池塘周边环境杂乱无章,水生态结构严重失衡,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2011年,村里启动禁养工作,2014年,新港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步就是对小微水体进行清淤,对水体四周砌石,改善周边环境。然而,小池塘的水不流通、不循环,一段时间后水质还是会出现问题。

水体需要流动,但天天配水并不现实。包建明有泥水工的经验,还爱钻研,他开始构思、画图、购买配件材料,砌水池、安装进水泵、过滤毛刷、海绵和紫外线杀菌灯。一次次实验,一步步改进,终于研发出一套成本低、功效好、适合农村分散小微水体安装的净化设施。

这套设施就像是为小池塘量身定制的“心脏”,死水成了活水。水泵不停地将水抽入净化槽,经过层层过滤杀菌,再回到水塘。这样一来,小微水体流动性差、自净化弱等问题被有效根治,再种上水生植物、放下鱼苗,小微水体逐渐恢复生机。

就这样,新港村的20余个小微水体都“活”了起来,水质得到显著提升。

除了研发净化设施,包建明还积极参与小微水体治理,池塘清淤、周边岸坡整治都有他的身影,每周还要检查设备运行,及时更换配件。

在包建明的带领下,新港村的小微水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街道注重与地形地貌相适应、与乡村文化相融合,通过建造净水池、铺设浮岛浮床、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将小微水体的生态效应、景观价值发挥到最大值。

岁月悠悠,小池塘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但已不再是脏乱差的模样。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们就会聚集在池塘边,享受乡村的宁静与美好。

如今,包建明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关注着家乡的水环境。每年汛期,他都会主动加入党员志愿先锋队伍,日夜巡防守护平安。他深知,治水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他愿意做那颗牢牢扎在基层的“螺丝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