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一清) 秋风旋起,天气微凉,径山的茶山上,茶树结出茶苞,陆续开出白色小花,吸引了不少蜜蜂。11月中上旬是给茶树追肥的最后阶段,为的是来年茶树开出更多芽头,同时提高茶树的抗逆性。

走上径山茶二代李飞琴家的茶山,一路上可以看到工人推着“爬山虎”运载肥料上山,还有不少工人正在施肥。“‘爬山虎’是从临安买来的,就是改装的电动独轮推车,上山运东西很省力。在更高的茶山上,我们还有‘火车轨道’来运载物品。”李飞琴介绍说。

用手掐掉茶树的花苞,李飞琴解释说:“这些花苞会吸收茶树的养分,我看到了就会掐掉。茶树这么多,肯定是掐不完的,所以要追肥保证茶树营养。”

说起径山茶,绕不开那段失而复得的历史。清朝茶贱伤农,径山茶一度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省提出要恢复发展名茶生产。

李飞琴的父亲李水富是第一代径山茶农,如今是浙江径山茶非遗传承人。当时,在高级农艺师金雅芬的带领下,他从种下一粒茶树种子开始,学习传统径山茶制作技艺,复原径山茶。

1979年,浙江省农业厅举办全省名茶评比。李水富协助金雅芬赶制的余杭1号、余杭2号茶叶样品得了第一。“余杭2号是卷曲型毛峰茶,就是我们今天喝的径山茶。”李水富回忆说。

如今,李飞琴接管了父亲的茶园,守正创新就是她的新茶经。“守正是坚持传统工艺制作径山茶。市面上的商品茶几乎用的都是低成本电烘干,我们用高成本的白炭烘干提香,更有利于茶叶出香。”李飞琴介绍说,这些年,她家的佛鼎牌径山茶获奖无数:首届径山茶王赛茶王、中国第六届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中国国际茶博会金奖、中国绿色食品AA级认证等等,今年10月在西安参加茶博会,获得金奖。

径山镇地处余杭西部山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4月是径山茶主要采茶月,其余时间茶树就在休养生息。“看起来茶树一年到头几乎都在休息,那是积累养分的过程,也是径山茶高品质的关键。”李飞琴说,“一年中几乎只有4月产出茶叶,但是其余11个月我们也不能闲着。”

人工除草是贯穿茶园一年四季的工作,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茶园不能使用除草剂,只能雇人手工拔草。“除了最热和最冷的两三个月不拔草,其他月份几乎都在拔草,不让杂草和茶叶抢营养。”李飞琴介绍说,防虫也是一样,化学杀虫剂在茶园派不上用处,只能使用粘虫板物理除虫。

把山上的茶树种好,再把山下的厂房发挥出最大效用,这就是李飞琴的目标。“山上400余亩的茶地,山下5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和一些设备,几乎是我们的全部家当。”李飞琴说。

因为一年中几乎只有一个月制茶利用到厂房,其他时间几乎都是闲置,所以李飞琴希望从宣传茶文化角度出发,接待研学和团建队伍。今年古钟茶厂迎来了一些前来体验采茶制茶的游客,效果很不错。“我们有接待的能力,目前还在思考如何扩大规模,形成效益。”

正是因为有像李飞琴这样的茶二代不断接力传承,径山茶才走出余杭,走出浙江,走出中国。

202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显示,径山茶品牌价值达到35.69亿元,位列全国第43名。李飞琴说:“我们制作的径山茶远销江苏、上海、黑龙江、北京等地,还出口韩国、日本等国,深受国内外欢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