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小远的视界/摄

本报讯 (记者 濮玉慧) 深秋的清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白茫茫的雾气中渐渐苏醒。阳光和风,一如五千多年前一样,渐渐为古城揭下面纱。

莫角山最高点有16.5米高,老百姓一直以为这里是山,但是经过考古工作者考证后发现,这里其实是一座由良渚先民堆筑而形成的高台,土方规模与埃及金字塔相当。高台上有三个独立土台,分别是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三个土台之间还有沙土广场。整个高台上分布着35座建筑,大的约900平方米,小的约200平方米,推测是当时的宫殿区。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回忆道:“我还在八角亭工作站的时候,每天都会去莫角山转一转。莫角山高地比村庄高出10米左右。当时我就在想,良渚先民为什么要选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堆得这么高?转的次数多了,我就明白了。杭州的初冬早晨多有雾气,太阳还没出来或刚出来时,站在莫角山上能看到周边村庄有两层楼都在雾中,而莫角山处于中心位置,不挡风,良渚王站在这里,可以俯瞰一整座王城。”

2006年,葡萄畈遗址石块垫底的黄土堤引起了刘斌的思考与关注。他随即展开跟踪调查勘探,最终与考古队友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飞跃在这片美丽洲的上空,你会发现,从小莫角山上的立柱开始,这片文明圣地正一点点展露全貌。

本月下旬,第二届“良渚论坛”将在杭州举办,论坛主题是“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让我们共同期待文明之光在这片土地上释放出更璀璨的华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