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一清) “今天下午在协调两个村民建房款,共计15万元。现在还8万元,还欠7万元……”这是老俞写于今年10月21日的调解日记,一笔一划透出认真。老俞告诉记者,这是第3次调解,前2次调解完,欠款方已经归还8万元建房款,剩下的7万元按约定将在接下来3年内还清。调解日记本的记录时间从2022年3月开始。老俞略带神秘地说:“乡村的一些道理和秘密,都在这个本子里。”
老俞本名俞发生,今年73岁,是径山镇潘板桥村的兼职调解员。“大家都叫我老俞。”老俞爽朗地说,“我觉得村民的事情最好还是先由村民自己来调解,大家彼此熟悉有商量,有时候效果更好,实在不行再去法院解决也不迟。”
我国的民间调解制度古已有之,常由地方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如西周时期的乡遂、秦汉时期的“三老”等都承担了民间调解职能。《汉书·高帝纪上》记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 “三老”是一个人,通常由50岁以上、有德行、有威信的老者担任。
从潘板桥村的党委副书记岗位退休后,因为深受村民信任,老俞继续担任村里6组的组长,称得上是现代版的“三老”。
虽然年逾古稀,但老俞的精神头还是很足,讲起调解的故事,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2022年3月,老俞正式被径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为兼职人民调解员。两年多来,他说自己解决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村民纠纷已经数不清了,其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9月份处理的一个经济纠纷。
“当时双方已经快闹到法院去了,好在经过我的调解,这件事情解决了,债主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钱。”老俞说,“事情还是很曲折的,我多次到欠债人家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软硬兼施。三言两语说不清,我把经验总结都记在了我的日记本里,你可以看看。”
在老俞看来,遵纪守法是处理一切矛盾的基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和沟通技巧是成功调解的诀窍。“我一直都在农村,农村生活经验很足。”老俞说,“光有经验也不够,我还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看法律相关的书,也向电视上的专业调解员学习,每次有新的收获,我也会记在调解日记本里面。”
“医生”,是老俞给自己的定位。老俞说:“我虽然做的是调解工作,但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是在医治村民的心病,有时候村民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有这样一副对联表达了医者的仁厚之心:“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老俞也抱有类似想法,他说:“远亲不如近邻,我真希望自己失业。调解的事情越少越好,大家都和谐团结才好。”
调解日记是老俞的“好伙伴”。老俞的人生智慧,这本调解日记知道;老俞丰富充实的退休生活,这本调解日记也知道。老俞指着调解日记本说:“现在的人都用手机记录,但是我还是喜欢用本子记下来,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