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金一清) 10月11日,余杭气温有所回暖,茂密的绿植带将马路和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隔开,园区里正在举行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严肃权威的会议、厚重的历史回顾、喜人的成果展览,还有轻松的未来新生活主题活动。
参与活动的观众王彦林在附近科技公司上班,平时很关注余杭城市建设。他说:“近年来,余杭发展让我想起上海世博会上提出的一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22年,继武林、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之后,余杭区成为杭州市明确的城市第三中心。自此,余杭不断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大概一年前,我区启动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中轴线开发建设,致力于走国际化路线,打造未来感、国际范、创新味、年轻化的城市中轴线。在本次大会上,余杭区宣布中轴线建设项目的最新产业规划布局,发布了一系列未来重点实施项目,并打造丰富活动让观众体验未来城市生活的模样。
“一张座椅、一条廊道,就能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暖和便利”
阿里巴巴数字生态创新园位于五常街道,是新中心建设的组成部分,园区没有门禁和围墙,原先的私人办公区域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公共区域。走进园区,12个和未来生活相关的活动板块涵盖了新质生产力、新质青年和新质生活,吸引大批观众。
在一个AI照片打印机前面,观众排起长队,拍完照后可以让AI按自己的喜好风格处理照片,然后打印出来。打印机的背后是一个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大屏AI助手,老年人可以向它询问有关手机操作、天气情况、交通等问题。AI助手旁,是一个自助咖啡机展台和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展台。
来自河南的郑大伯带着孙子在人形机器人展位前驻足。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人形机器人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武术表演,这段表演将人形机器人优异的运动性能展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科技真厉害。”郑大伯说,“我就住在附近,几乎天天带孙子来这个园区玩。在这里,我看到了余杭未来城市发展的计划,对此我很期待。”
看完机器人表演,郑大伯带着孙子走到最近一张椅子上休息,他说:“在这里带孩子玩很方便,椅子多,走累了随时可以休息。走廊也很多,夏天来玩几乎晒不到太阳,下雨了也有地方躲雨。”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余杭分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相关负责人徐海博介绍说:“可能只是简单的一张座椅,一条廊道,就能让人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温暖和便利。”
“没有血管的支持,心脏也难以跳动”
根据规划,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开发建设范围共计17.2平方公里,其中涉及核心区中轴线建设范围2.84平方公里。
全长约2.5千米的“活力中轴”是新中心建设中毋庸置疑的“心脏”,支撑其跳动的是周边众多“血管”。这些大小“血管”也许是一条连廊、一排街角的座椅,抑或是一座天桥,群众和城市日常交互更多集中在这些“血管”中。徐海博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好比是血液,如果没有血液和血管的支持,心脏也难以跳动。”
在徐海博的微信朋友圈里,曾放出6张街区照片,配文道:“期待中轴线内多一些斜街。”他口中的“斜街”就是新中心建设中“小街区密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小街区和地上地下多维度路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现场观众李明森说:“看了这一圈,我觉得目前的设计方案是一个非常高大上且富有人情味、烟火气的宜居样板。
去年5月,余杭区面向全球公开征集设计方案,吸引全球14个国家的44家单位报名。最终福斯特公司的设计方案被选中,这个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于群众的投票。徐海博说:“可以说,目前的方案是当时很多市民的选择支持推动的,建设城市是离不开民众的。”
建筑易朽,规划会变,而理念永恒
建设一座城市,建筑很重要,但比建筑更重要的是规划,比规划更重要的是理念。建筑易朽,规划会变,而理念永恒,这个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徐海博说:“人们会选择适合生活工作的环境,所以营造宜居环境是我们设计的重点。”
抓住数字经济的风口,到不断吸引各类人才,再到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余杭经历了从“产-城-人”到“人-产-城”,再到如今“城-人-产”城市建设逻辑变化。
福斯特高级合伙人、建筑师Martin Castle说:“我们必须让新中心成为一个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可以带着孩子去玩耍,晚饭后闲坐在河边,畅想一下,有人流的引入,这片区域就已经充满活力。”
建筑师对城市的设想和群众的希冀不谋而合,也与新中心发展契合。徐海博说:“我们设计城市新中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吸引人,而人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产业。”
有了革新城市建设理念支持,为保证新中心高品质建设、一体化开发实施、精细化管控等,余杭区正式启用“总师”制,为“总规划师+国际顾问+执行团队”组成的“总师”团队颁发聘书,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担任总规划师,这在杭州城市建设中还是首次。
一年来,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设从蓝图变成实景,给余杭对外喊出的“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刻下更深刻的注脚。徐海博说:“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余杭会不断诠释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