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前的十里渠


  改造后的十里渠


(记者 潘文) 窑山脚下,苕溪之畔。走在瓶窑老街的青石板路上,两侧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解放风”建筑,时光仿佛倒流回四五十年前:瓶窑电影院、供销合作社、遥香楼、瓶窑茧站……58岁的吴忠云拿着手机边走边拍,感叹瓶窑老街的变化。

“以前的老街很拥挤,十里渠上还建了个农贸市场。”吴忠云从小生活在瓶窑老街边上,在瓶窑中学读书,许多记忆都和瓶窑老街有关。在一张老照片中,记者看到“被盖住”的十里渠,市场已经搬迁,但却看不到水面。

如今,十里渠碧波粼粼,横穿街区。吴忠云用手机记录下了瓶窑老街“旧貌换新颜”的过程。关于老街的变化还有很多。

河道焕然一新 破解“逢汛必淹”

坐在十里渠岸边的休闲椅上,吴忠云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十里渠两岸很热闹,但后来水质一度被污染。”

上世纪70年代初,刚上小学的吴忠云经常跟着母亲来瓶窑老街卖菜,临时摊位就摆在横街、木桥头、磨子心和十里渠两岸。当时岸边住户多,摊位也多。到了80年代,老街更加拥挤,无法满足集镇功能需求,十里渠部分河段便被架空改成了路面,在上面建了农贸市场。

“农贸市场建好后,这里人流量更大了,附近居民和上游工厂排放废物,使得十里渠的水质被污染。”吴忠云说,当时他在瓶窑中学读高中,记忆中的十里渠水是发臭的。后来,瓶窑镇不断发展,农贸市场也搬迁了,但“被盖住”的十里渠一直没恢复,直到老街改造。

为了改善水质,瓶窑镇实施了全域水污染防控,彻底杜绝违章搭建、污水直排及雨污混流等现象。十里渠也随之焕然一新,重新恢复生机。

还有一条河和瓶窑老街息息相关,那就是苕溪。瓶窑老街位于苕溪河畔,曾有“逢汛必淹”的说法。河畔的水泥墩上记录下了三次洪水水位:1999年“6.30”最高洪水位7.34米,1996年“6.30”最高洪水位7.23米,2020年“7.06”最高洪水位6.89米。

2019年,羊山湾“以闸代堤”工程投入使用。该工程自澄清港开始,沿西溪街、外窑街至梦溪大桥,全长870米,共包含闸门55道,每扇闸门重约5吨,可抵御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在枯水期,闸门板可以放倒作为人行游步道,苕溪风光近在眼前。而到了洪水期,翻起闸门便是“防洪墙”。此外,十里渠也进行了综合整治,进一步筑牢防洪屏障。

留得住乡愁 望得见未来

去瓶窑电影院看电影,曾是周边居民最时髦的精神文化生活之一。瓶窑电影院地处镇街中心磨子心,经过改造再现了原有的风貌。

“改造提升后的新电影院和老电影院长得差不多,很有年代特色。”吴忠云记得,小时候电影票很难买,有次他们想买两张票,一起去看电影,但只买到了不同场次的票。他看完一场后,家人有事在忙,于是他又接着看了一场。连看两场电影,让他印象尤为深刻。

踏窑寻遗南山下,溪畔烟火是人家。经过三年改造,瓶窑老街于2019年11月重新开街,昔日的烟火气又回来了。再次走进瓶窑电影院,看着墙上挂着的老电影海报,吴忠云有些惊喜,“这些电影我在这里看过。”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这条老街也在不断向前,引入了更多新元素、新业态: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将传统民艺进行解构和再造,让传统回归当下生活;展遗街上坐落着四大非遗馆,包括余杭纸伞馆、良渚玉雕馆、瓶窑风筝灯彩馆及瓶窑陶艺馆;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汪满田非遗鱼灯游进老街,特色集市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旧时光影音、窑山美食、老字号小吃、海洋乐园、休闲茶饮、酒吧民宿等多元业态共聚于此……

2022年12月,瓶窑老街所在的里窑社区获评省级未来社区。近日,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发布的《关于对省第四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的公示》结束,瓶窑老街榜上有名。

“瓶窑老街改造保留了历史文化记忆,而且东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西接南山造像,地理位置优越。”吴忠云说,他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留得住乡愁,也望得见未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