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金路

235国道余杭段

道路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和肌理。宜居的城市,光鲜亮丽的“面子”固然要有,整洁舒适的“里子”更是不可或缺。便捷出行是城市强功能、补短板、提品质的重要一环,更是解决城市发展堵点、难点、痛点的重要民生实事。今年以来,住建、交通等部门坚持民意导向,扎实推进道路畅通项目,持续提升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顺畅。

记者 朱筱

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 公共交通便民服务再发力

“盼了这么久,万金路终于完工了,以后上下班再也不用绕道而行,方便很多。”在中泰街道商业商务地块附近上班的李女士兴高采烈地说。

万金路北至石鸽路连接线,南至中泰路,全长188米、宽24米,建设内容包括道路、绿化、管道、管线、路灯等,曾经的“断头路”成了百姓称赞的“民心路”“舒心路”。

“断头路”是城市交通的“肠梗阻”,给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也制约着城市发展。道路畅通项目是2023年余杭区级民生实事,打通“断头路”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今年以来,区住建局有序实施万金路(上和路-水乡北路)等联网路建设,有力促进城市道路融会贯通、联网成线,有效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增强城市通达能力,为广大群众创造更便捷的出行环境,让城市路网成熟度、完善度不断“蝶变升级”。

道路畅通,不仅要打通一批“断头路”、改建一批瓶颈路、拓宽一批重点道路,还要解决市民出行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不断完善公交网、公共自行车网。

“天气热了,孩子都不愿意坐电瓶车出行。这条专线开通后,我不必再费心思找公交站,家门口就有站点,一上车就凉快。”家住瓶窑的陈大妈口中的“专线”正是南北乐章、信达柳郡小区到瓶窑一小公交接驳专线。

在公交运营方面,余杭主打一个“效率化”。近日,余杭公交推出“公交站点响应式停靠”模式,车辆到站前通过语音播报提示乘客“如需下车请按铃示意”,若没有乘客按铃且停靠站内无乘客等候,将减速越站通过,不再站前停靠。

“这样能有效提升行车效率,尤其是早晚高峰时,能给大家通勤省点时间就省点时间。”公交司机张师傅说。

如今,“小红车”是不少市民出行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出门买个菜2.5公里,步行嫌远,开车嫌停车麻烦,骑车是最方便的,又锻炼身体。”陈大爷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为打通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余杭区在原有363个服务点的基础上,新增开通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6个,新增点位涉及居民小区、公交停保基地、学校及旅游集散中心等重点区域。这16个新增的服务点中,有13个是围绕小区建立的。

这些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既弥补了新建小区公共骑行的空白,也增加了成熟小区的网点密度,为市民短途出行提供了新选择,提升了小区居住的幸福感。

据悉,2023年余杭区计划新增34个自行车服务点,进一步搭建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网络,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短途出行服务。

以“精细施工”打造“精品工程” 大中修让群众出行更安全

径山镇小古城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更是“千万工程”示范村,而直抵此处的潘双线则出现了病害,深藏安全隐患。

深夜,潘双线小古城段灯火通明,工人们头戴安全头盔,争分夺秒加紧施工。当时钟刻度指向凌晨3时,养护人员已清理超200吨铣刨废料,而1700吨滚烫沥青料也陆续运送至施工现场。满满的沥青从车斗后面卸下,被填补入一个个清理完病害的路面坑槽。明明是后半夜,可温度却热得像正午,180℃的沥青料被养护工人们用铁锹翻动、铺筑。

“以前,天天愁肥料进不来,茶叶运不出去。如今,茶香不怕巷子深,运输方便了,产量提高了,收入也翻番了,村民们都顺势开起农家乐。”小古城村村民张师傅感受颇深。

另一边,235国道余杭段也在开展大中修。按照“科学、规范、精细”的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把控,石料、沥青等原材料都要加强源头管理。“我们不仅要保证工程进度快,更要保障质量好。”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工程采用“SMA路面”设计,具有比较强的高温抗变形、抗开裂、抗疲劳能力,较大地提高了路面的平整度和承载能力。重交通车辙严重的路口采用SFP-13半柔性路面设计,具备较高抗车辙性、更迅速开放交通的特点。双重设计,极大提高了道路的抗车辙性能,也将有效应对余杭大流量重载交通。

国道大中修顺利推进的同时,余杭区2023年县道大中修及县道危桥改造工程也按下了“快进键”。项目涉及彭余线、长径线、双后线、新长西线、良塘线、临余线、高桦线7条道路,累计19.233公里,涉及桥梁维修3座、护栏提升改造5公里。

“由于日益增长的交通流量、重载车辆以及气候条件等原因,部分路段出现了车辙、裂缝、坑洞等路面病害,路面强度、平整度大大降低,影响行车舒适性、安全性。”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大中修道路很多通往重要景区,其中通往径山寺的长径线沿途的鱼形护栏虽美观,但因山路较陡存在安全隐患,这次在鱼形护栏边增加波形梁钢护栏,保障游客上山安全的同时,鱼形护栏作为长径线上的一个文化特色予以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县道大中修工程中,余杭交通将“四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道路耐久车辙性。在部分重交通车辙严重的红绿灯路口,不仅保留了传统路面抗滑、低温抗裂、耐疲劳性高的优点,同时还具备较高抗车辙性、更长使用寿命的特点。

接下来,余杭交通将严格按照规范设计要求,严格质量安全管理,加快施工进度,将交通畅达建设细化到具体措施,全力推进国道、省道、县道大中修工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