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社区综合型邻里中心让邻里关系更和睦

乡村微脑实现可视化管理

(记者 俞杰 刘丽雯) 提起闲林,也许你会想到移步换景的闲林埠老街,亦或是风景秀美的梦溪水乡……和谐生活的背后,我们不禁发问:何以闲居林下?

2000年,杭州首次提出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战略,塑造“大杭州、大旅游、大发展”格局。长达20余年的政策延续,让闲林成为了杭州西大门的一方热土。仅2000年初期,这片53.6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户籍人口3万余人,流动人口超过1.3万。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基层社会治理的任务日趋繁重。

2006年2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闲林调研基层法治建设,提出基层工作要善于在法治轨道上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17年来,闲林街道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创新推出“社会治理二十条”,用基层“小网格”撬动社会“大治理”,先后获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把基层治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用法治搭建治理的“筋骨”

在西溪源村,经常会看到村干部、党员来到村民家中闲话家常,大家有啥心里话也不藏着掖着。“大概五年前,有一项引水工程进山施工,我家和周边450多户村民的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村民老李告诉记者,“大家看着自家的房子都焦心不已,但没有一个人越级上访,因为我们相信村里一定能把问题解决好,有制度也有规则,只要依法依规办事,什么事情都能解决。”最后,西溪源村果然不负众望,为大伙争取到了公正的补偿方案。

老李口中的规则,就是“100+X”基层治理模式,将全村5个党总支、17个党小组、149名在册党员、720户村民织成一张全域高效的“党群服务网”,村干部、党员就是村民的信访代办员,只要把诉求告诉代办员,普通事项咨询可直接答复,轻微的纠纷能就地引导化解,复杂的信访问题经过汇总逐级向上级流转,遇到涉及法律拿不准的事情,还可以通过“共享法庭”联系法官在线指导,让群众诉求在村里就能“找到门、找准人”。

法相随,善治来,筑牢基层法治根基,社会治理就更有“筋骨”。多年来,闲林街道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以法治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行诉源、警源、访源、安源“四源共治”,充分发挥民忠品牌调解室、杭州示范“微法庭”等调解作用,建立“民主协商+众人评议+庭议解纷”全链条矛盾化解流程,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

用温情打通治理的“脉搏”

“这几天雨水多,出门记得带把伞,淋了雨容易感冒。”“那边的路正在修,您最好换条路走。”……迎着晨曦,竹韵社区的“红马甲”又上岗了,开始新一天的“早送晚迎”。

竹韵社区下辖2个小区,最高峰管理人口超2万人,属于超大规模社区。早些年,该社区居住人口多、房屋类型多、矛盾风险多,治理起来难度可想而知。社区创新推出了“早晚高峰服务岗”,在上下班、就餐高峰期都有“红马甲”在小区门口、社区食堂值守,他们和居民友善地打招呼,遇到困难主动帮忙,这“一米之交”温暖了无数人。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为创建“熟人社会”,竹韵社区组建了垂钓、书画、跑团、合唱等22个社团组织,将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层次结构的居民聚到一起,通过文体活动凝聚力量,进而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截至目前,这些社团组织已覆盖2000余名居民,80%以上的成员加入志愿服务,成功将人口多的“治理劣势”转化为“治理优势”。

多年来,闲林街道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的要求,持续深化“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新实践,以党建引领社团组织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熟人社会”,用温情打通基层治理的“脉搏”,民丰村“民议荟”、良睦社区“睦邻会客厅”、水乡片“连心舟”等议事品牌也不断兴起,大家“遇事找社区、有事好商量、大事先沟通”,将群众的心连在一起,实现了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的转变。

用阵地激活治理的“细胞”

在华丰社区的百岁幸福家,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跟着老师读英语,这学习劲头丝毫不输年轻人。百岁幸福家由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理发室改造提升,于今年5月投用,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有阅读、按摩、娱乐、心理咨询、理发、就餐、观影等10大功能区。

其实,这里不仅是功能齐全的“五星幸福体”服务场所,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红色阵地”和服务党员群众的“温馨港湾”。

用“微阵地”激活基层治理“微细胞”,才能构筑平安的“堡垒”。在闲林,部分社区发展起步较晚,服务阵地功能相对单一,缺乏“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空间。

为了让居民闲暇时有好去处,街道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着力打造集党群、文体、服务于一体的便民服务空间,融入便民服务、文体休闲、医疗保健等场景元素,实现场地共用、资源共享、服务空间最大化。

同时,为确保党群阵地长期良性运行,街道依托优势特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优化服务为特色,团结引领活力创新的青年、绽放芳华的巾帼、退而不休的长者等群体创造价值、实现自我,真正让这些阵地“活”起来,让“有困难找中心、要活动到中心、作奉献来中心”成为党员群众日常,让党群服务中心成为闲林百姓常来常往的服务阵地。

比如,根据辖区流动党员众多的特点,除建立流动党员功能型党支部,由所在村社党组织直接管理,与在册党员共同开展活动外,还上线“云游党服”,通过设立“一站式”报到点、开设“暖流成长营”、打造流动党员直播间等,为流动党员牵好线、搭好台,厚植融入闲林、扎根闲林、服务闲林的情怀,助力流动党员“汇暖入余”。

党建引领、以法为骨、以情为肌,带来是城市品质的日益提升,是小区治理的日渐完善,是民生服务的多元丰富……十多年来,闲林街道乃至全区上下,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高水平建设平安余杭为目标,持续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走向深入,交出了一份“大区善治”的高分答卷。

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的根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路前行,奋进不止。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余杭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奋勇前进,更好地发挥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将组织优势更好转化成基层治理效能,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区善治”新格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