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曼琪 景宇 朱晨皓 金于城) 昨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神圣时刻的背后,凝聚了幕后许多人的力量与奉献,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服务仪式,兢兢业业,默默付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其中的三支小分队。

杭师大舞蹈队:

用舞姿向世界展示“良渚之光”

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上,一曲《良渚之光》惊艳世界。这支舞蹈的精彩呈现,离不开杭州师范大学舞蹈专业40位学生的努力与付出。他们花费一年多时间精心打磨,用舞姿在穿越五千年的土地上,种下传承文化的“新苗”。

伴随着苍茫大气的音乐,同学们穿着良渚元素的服饰缓步走向舞台,踩着鼓点摇动簸箕,将秧苗整齐插入脚下的土地,还原古人耕作的场景。

“在整个仪式当中,我们做的是良渚先民劳作的动作,比如说插秧。其实,这些场景主要是对于5000年前良渚先民们生活状态的一种模拟和再现。”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副主任杨欣欣说。

对所有同学来说,参与一场国际规格的表演是难得的机会。为了完美呈现这支舞蹈,同学们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准备。遇见过恶劣天气,更换过多次主题,调整过千百次动作,但大家还是硬着头皮迎难而上。领队饶伊芮是团队的“大家长”,她一直严格帮学弟学妹抠动作、讲技巧,再苦再累也坚持着。

在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这个高光时刻里,这一支舞不仅连接起了大家与良渚的情缘,也种下了大家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

“同学们用舞蹈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良渚之光’。作为杭州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有幸参与这样一个重要国际性的演出,是非常荣幸和自豪的。”杨欣欣告诉记者。

“跨界”讲解团:

穿越五千年讲述中华文明史

昨日,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还穿梭着一群穿着白色短袖、戴着小蜜蜂话筒的“跨界讲解员”。他们是来自余杭各基层单位的选调生,绘声绘色地向来访嘉宾讲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为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助力。

一大早,仓前街道选调生付冰冰来到休息室,和小伙伴们一起为当天的讲解做起准备。再回顾一遍已经烂熟于心的解说词,再讨论确认一遍各处细节,确保正式讲解时不出纰漏。

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南门出发,到火种采集地大莫角山,将近5分钟的观光车程。路过哪一处风景,对应到哪一个“知识点”,都要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既要精准更得灵活。为此,付冰冰每天都在反复演练,不知不觉脑海里已经有了一张“讲解地图”。

别看付冰冰现在游刃有余,其实,在“讲解”这门功课上,她还是第一次交出“答卷”。和她一样,讲解小队里的20位成员大多是近两年才毕业的,就职于镇街和基层单位。这次的“跨界”尝试,也让大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杨华昕表示:“这样难得的经历,让我对良渚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在推广余杭文旅、讲述余杭故事的时候,有了更多深刻的体验,对未来做好文旅工作,会有更多有实践意义的指导。”

供电服务队:

持续“发电”点亮文明圣地

为了保障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顺利进行,一支会“发电”的党员服务队最早来、最晚走,用他们的默默付出点亮文明圣地。

天微亮,身披深蓝“战袍”的供电服务队员就来到直播车前,对现场发电机与不间断电源设备进行巡检,每处细节都不敢有一丝懈怠。

为确保火种采集仪式顺利进行,余杭供电公司派出了一支党员服务队,对整个园区的负荷进行摸排,编制“一户一案”。

由于火种采集仪式的举办地在良渚遗址保护区内,电力线路的铺设方式也成为一个难题,地下掩埋会破坏遗址生态,地上放置又影响整体美观。面对这一难题,团队成员创新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我们将电缆采用明铺,然后适应各种地形,比如说覆盖沙地草皮,这不仅不会破坏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生态,同时也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国网杭州市余杭区供电公司现场保电负责人吴梦城告诉记者。

随着亚运会火种在公园大莫角山成功采集,此次供电任务顺利完成,大家内心感到既高兴又自豪。


分享: